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7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215篇
理论方法论   97篇
综合类   1149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espite the 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 of 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ypology of changes that parents at psychosocial risk undergo after an intervention. We compared individual patterns of change in three parenting outcomes in 256 at risk parents with young children attending the group‐based Growing Up Happily in the Family program delivered in municipal social services. We identified four clusters of individual change: Cluster 1 (30.6%) had negative changes in parental child‐rearing attitudes and parenting stress, Cluster 2 (27.7%) had positive changes in child‐rearing attitudes and negative results in parental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Cluster 3 (24.1%) and Cluster 4 (17.6%) showed overall better results. Residential area,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quality of implementation characterized cluster membership. Participants in clusters with better results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program than those with worse result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group parenting programs in family preservation services.  相似文献   
2.
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凡人》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孤独、疾病与死亡的故事。主人公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国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美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显得格外孤独与痛苦,这种孤独个体的特性也贯穿了其一生。与此同时,在他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特点,即在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主人公追寻的身份认同正是当代美国人普遍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普遍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
考虑在一个区域内单个充电站为多辆电动汽车(充电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排程与定价问题.充电顾客的排程(排序)有三种可选择的机制,即从高到低将待充电顾客按下列准则进行排序:1)顾客充电的总报价;2)顾客充电的单位报价;3)顾客在当前时间点之前已充电量的价值.基于上述充电排程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顾客已充电量的平均电价且不依赖未来充电需求的定价机制,证明了所提出的排程定价机制具有个体理性和激励兼容特性.与已有的按顾客获得的最后一单位待充电价格进行定价的方法相比,研究发现:在第1)或第2)种排程机制下,所提出的定价机制顾客充电最终支付价格的期望相同,但方差减小;在第3)种排程机制下,所提出的定价机制顾客最终支付价格的期望和方差均减小.算例结果展示了所提出定价机制在减小充电顾客最终支付价格不确定性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历史沿革和域外借鉴的个人破产制度正当性论证曾受诸多质疑,法理根据的找寻和论证或能提供有力支持。商事法律对商法人失败退出的许可构成特殊保护,在商个人主体勃兴时代,商事法律应回归平等保护的本源,赋予商个人平等的退出机会;而商个人作为自然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造就了商个人失败退出时不同于商法人退出的制度目标。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商个人破产制度理念和具体规则中对商个人经济权利保护的体现,论证赋予商个人破产能力的理论正当性;并通过分析赋予商个人破产能力对不同类别权利产生的良好平衡效果,以及我国现阶段接纳个人破产制度的基础条件,证明赋予商个人破产能力具有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各种社会学理论以及方法论的差异,充分体现出了对于这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对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涂尔干、韦伯、齐美尔、帕累托这四位古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学基本问题回答做一个比较分析。他们四人生活在几乎同一时期的欧洲,因为具体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术渊源的影响,导致他们的社会观与方法论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尽管他们四人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却有着相似的统一,这就是几乎都试图从个人层面寻找出既同个人相关而又超越于个人的共同中介因素,而用这个中介性因素或者概念工具达到他们研究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争论已久,观点多样,如“生产资料论”“消费资料论”“生活资料论”“个人财产论”“股份制论”等,但是很少专题考察“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前提条件.廓清它是“什么样社会”里对“什么样的个人”的重建,是解决此问题的必要逻辑前提.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进行整合,从个体特性、行为特性和与环境相结合的特性整合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同时将企业家精神的外延划分为个人层次、组织层次和社会层次三个层次范围。从而进一步得出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框架,并在框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国内研究的不足。最终,根据对企业家精神的深入分析,预测出企业家精神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学习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为了更好地利用过去的经验,增强学习效果,个人和组织进行学习迁移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迁移是指将在以往通过学习或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之后所遇到的问题。本文力图建立系统的学习迁移理论,研究人、问题、环境的因素对于学习迁移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推导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本文运用系统的观点,构建了学习迁移的PPEE理论模型,认为人的因素、问题的因素、人和问题的交互作用、以及环境的调节作用,会共同影响学习迁移的效果。本理论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学习迁移的机制。首先,将人的因素按照不同层面划分为后端基本能力、中端心理过程、前端知识结构,讨论了其各自对学习迁移效果的直接影响。其次,将问题的因素划分为形象相似性和抽象相似性,并根据这两个维度构建了四种问题间关系类型,并探究了其与学习迁移效果之间的关系。第三,同时考虑人的因素和问题的因素,研究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对于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第四,将环境因素划分为时间紧迫性和空间重要性两个维度,探讨了人和环境,以及问题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对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第五,基于系统整体的方面,研究人、问题、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对学习迁移效果的交互影响。本文还认为,该模型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同样适用于团队、组织、地区、甚至国家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影响各个层面主体的学习迁移。本文最后总结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课题。本文对丰富学习理论、特别是学习迁移理论,以及推动教育和管理实践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共生与错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有着必然的共生关联,但是在实践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践事实与迅猛的城镇化进程相分离。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的经济驱动型特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给付型需要错位,国家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强意志与地方政府的弱反应形成反差,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存在矛盾。在城镇化发展中,要以“共享“为理念,重构农民工的城市权利;以“主体性”为依归,尊重农民工的市民化选择;以“均衡发展”为目标,拓宽农民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阮世勤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1):63-64,62
玛丽·雪莱在《玛西尔达》借助于对女性个体经验的言说,直言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内外的个体经验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