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徽州园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反过来它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园林具有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注重风水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处处有着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1):7-13
宋初逐渐确定的治国方略以及处理文武关系的政策,使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宋太宗朝后期内政外交路线的引导之下,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在政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至宋真宗时代,宋朝终于完成其政治上的选择,文官队伍遂成为统治的政治中坚角色,继承了士大夫的衣钵.这种政治格局长期延续,从而使宋代的文官士大夫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渗透在蒲松龄狐鬼世界中的文人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霁珊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2):86-90
文学的创作经常是被抑制的心理需求的升华。蒲松龄笔下这个包孕着其一生的血泪沧桑和审美理想的狐鬼世界蕴涵着蒲松龄和他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子的复杂文化心态。文章从蒲松龄狐鬼世界中所呈现出的尊儒情结、知己情结、空幻情结等文人情结来深入探讨清代文人在对待人生理想、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士人文化的隐逸思想与徽派园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小妹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253-255
"隐逸"是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特色,山水、园林则是士大夫们抒情矢志的凭藉。徽州新安文化是北方士族文化与本土的山越文化的融合,士人文化的隐逸思想是徽派园林重要的造园思想之一。文章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支——徽派园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隐逸生活和审美情趣对于中国古典徽派园林造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清官僚士人群体的人际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频繁的人际交往既是晚清官僚士人交流学问、寻求友情的重要手段,也生动地反映了处于末世的封建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趋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官僚士人没落的人际交往方式受到了先进思想家和新知识界的批判和挑战。伴随着制度鼎革和社会发展,人际交往方式及其观念的现代化变迁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相似文献
6.
明代文人心态之律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咸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121-128
明代历史有前期、中期、后期之分,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士人心理状态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心理结构的调整突出地表现在情与理、雅与俗、一与二诸方面。明代文人心态的律动对文学、艺术、学术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7.
出处之念的起因及主要意旨──“朝隐”与中国古代出处文学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5):21-28
朝隐,是古代文人在恶劣人文环境下保护自己又不枉道变节的一种政治斗争方式,其萌于《庄子》。“陆沉”、“市隐”,直接开启了东方朔身在朝而明哲保身的“朝隐”。而对于西汉宫廷文人亦官亦隐传统的继承,以晋宋文人最为典型。出处意念往往与文人“饰美”心理传统有关。特定官僚体制、社会形态决定了这一文化现象的特殊与普遍,出处之叹成为古代文人抒情诗惯常主题。晋宋文人“朝隐”作为出处两端的折中与变通,是整个主题价值流向和主要表现程式、意象趋于定型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论清代游幕学人的撰著活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小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学人游幕的兴盛与清代学术的发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游幕不仅使清代学人有机会接触和利用各地的图书资料 ,而且对他们的历史地理研究和诗歌创作等 ,也有重要影响。游幕学人还在一些学者型官员的组织下 ,编纂出一系列大型经史著作 ,从而成为清代大规模清理以往学术文化成果的重要承担者 相似文献
9.
论宋人的“诗人诗”、“文人诗”与“儒者诗”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尚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宋人依诗歌内容的学派属性或作者身份,将诗分为"诗人诗"、"文人诗"和"儒者诗"。这种分类,是学术派别促成诗歌新变的反映。特别是"儒者诗"的价值定位及理学家的诗歌史重构,开历史上以学术干预文学创作的先例,表现出理学家文学观的狭隘;而这种不遵循文学规律的"新变",只能造成诗歌的衰落。 相似文献
10.
中唐文人的政治自觉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园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3):102-106
安史之乱被认为是唐代中叶社会转型的开始,这种社会转型不仅表现在经济与政治上,而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从政治格局与文人的关系、经学的复兴与文人用世思想角度去探讨这一转型的文化意义,阐述中唐文人政治自觉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