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3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自传入日本后一直从属于神道或佛教思想,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至江户时代,朱子学才因其思想本身固有的政治功用性而得到德川幕府的扶持,在江户日本迅速兴起并形成了诸多派别。同一时期日本还出现了阳明学、古学等与朱子学对抗的思潮。日本的朱子学各派在本体论上大都继承了朱熹"理先气后"的"主理"倾向,而反朱子学则或是坚持"气一元"论或是坚持以"心"为本体的哲学立场。整体来看,日本近世儒学各派在本体论思想上都体现了继承自宋明理学中源自佛、道的重视整体、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一元论倾向。这一特征在之后的明治时期同德国观念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哲学的唯心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2.
刘述先先生为了便于解释心性之学的衰落,在解释黄宗羲心学思想时,使用了"内在一元倾向"的概念,在其中详尽展示了心性之学向自然世界划转的内在逻辑。但"内在一元倾向"概念有着诸多的矛盾和武断之处,对其概念的溯源和解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现代哲学各派日益把哲学逻辑化、语言化,使哲学之路越走越窄的理论背景下,广松涉以"物象化论"为哲学方法,对以康德、马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实体主义的哲学传统进行了批判,由此实现了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从实体主义到关系主义的哲学变革.在格外重视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世界,关系主义应有实体主义所不具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立法目的是各个国家立法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日本环境法目的理念发生的演变,并与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进行比较,对我国环境保护法“二元目的”进行探讨,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应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最终的“一元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二元统一说建立在感物说、天人合一说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的基础上,承认一元论的宇宙观是根本前提,人与自然两分、各自独立存在的二元论思想不能颠覆一元论的宇宙观,实际上居于二级视野,是分析哲学意义上的概念,这样就从学理上化解了一、二元论长期对峙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虽然二者都能找到实践依据,但各国适用国际法的具体做法千差万别.在目前的情况下,抛开理论争议和理想主义,首先确立一些处理二者关系和适用国际法的原则和具体方法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7.
审美主义是在近现代西方出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价值取向上的审美一元论思想 ,受其影响 ,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具有美学化倾向 ,在审美体验论、审美感性论、审美形式论、审美超越论、审美本质论等理论环节上显示出审美主义之审美一元论和感性本体论的倾向。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局限 ,对于推进我国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波普尔认为,以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为代表的历史决定论把“是”与“应当”混在一起,是事实与价值一元论,在理论方法上是错误的。波普尔本人主张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认为无论历史还是外在自然都不能替我们决定什么、选择什么,道德决定不可能从社会事实或对这些事实的描述中推导出来,而是源于我们的自由选择。对“休谟问题”中的“事实”与“应当”,马克思持一元论和二元论的辩证观点,由此坚持了历史决定论中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西方学者对恩格斯实践与认识理论的批评进行反批评。在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实践的内容与功能、认识的辩证法等问题上,详细地回答和反击了西方学者对恩格斯的种种诘难,客观地阐述和评价了恩格斯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的基本观点 ,从“发展的思维方式”、“辩证的一元论观点”、“超人模式”、“对立统一的圆周运动”四个方面 ,论述了尼采站在一元论的立场上向世人展示的一种发展的辩证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