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9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15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3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5篇
丛书文集   408篇
理论方法论   165篇
综合类   2628篇
社会学   295篇
统计学   1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遵循比较优势是经济发展成功的“药方”。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一个国家发展的产业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国内有大市场”“国内形成产业集群”“国内是竞争市场”等四个条件才能具有竞争优势。但是,竞争优势的第一个条件其实就是由当地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第三、第四个条件以所发展的产业符合比较优势为前提,而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不仅可以有国内市场也可以有国际市场,所以,比钻石理论的第二个条件所强调的市场规模还大。因此,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区域一体化,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这样才能将自身的比较优势更好地转变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镇改市”是我国基层行政体制改革的试验,也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基层行政区划改革做出的有益尝试。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为目标指向,通过激活中小城市的发展“命脉”,改变单纯依靠经济推动乡镇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农民城”向新型城镇的跨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探索。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缺位的行政规划设计、有限的乡镇管理能力、被异化的政绩观念、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以及市民文化普及不到位等,对“镇改市”的推进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成为“镇改市”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化解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支持和法治的保障,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共同为“镇改市”改革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经济区各城市区经济之间的联系程度及变化情况,探究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在整个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扮演的角色,选取珠三角九大城市2000~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一方面从GDP、劳动和资本3个方面运用KLD散度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算;另一方面结合引力模型和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等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内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程度呈现两阶段发展特征,在2013年之前呈逐渐加强趋势,但随后不断减弱;劳动和资本一体化程度整体上远高于GDP一体化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珠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程度影响较大;广州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明显,深圳经济发展的独立性较强,两大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内部其他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广州要继续发挥服务和教育产业优势,积极寻求与其经济合作潜力较大的城市探索互利共赢的交流模式;深圳应积极探寻与其他地区供求互补产业之间的合作可能性;调动具有较高经济合作潜力但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或任何经济发展联系的城市组合,探索适合彼此经济发展的合作途径;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珠三角资源配置范围,积极探索与香港、澳门合作机会,实现湾区内产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太湖地区传统水利生态的一些基本规律的认识,诸如太湖与三江一体化,活水周流等,分析了水生态文明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及其水文生态结构的长期承传性。新时代下基本生态水文结构所形成的水环境问题,仍可以从古代的水利生态结构中寻求解决之路。许多现代水利工程所产生的问题,仍可以从古代的经验中得到解决。水污染的解决,景观水面的增加,古代的活水周流经验可以直接应用。传统文人所重视的水文景观,需要在现代社会承传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6.
Anyone trying to be a citizen has to pass through a set of practices trying to be a stat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some of the ways testing practices calibrate citizens, and in doing so, perform “the stat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ree forms of citizenship testing, which it considers exemplary forms of “state work,” and which all, in various ways, concern “migration.” First, the constitution of a “border crossing,” which requires an identity test configured by deceptibility. Second, the Dutch asylum process, in which “being gay” can, in certain cases, be reason for being granted asylum, but where “being gay” is also the outcome of an examination organized by suspicion. And third, the Dutch measurement of immigrants’ “integration,” which is comprised of a testing process in which such factishes as “being a member of society” and “being modern” surface. Citizenship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s accrued and (re)configured along a migration trajectory that takes shape as a testing concours, meaning that subjects become citizens along a trajectory of testing practices. In contributing both to work on states and citizenship, and to work on testing, this paper thus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testing as state work, where “state work is the term for that kind of labor that most knows itself as comparison, equivalency, and exchange in the social realm” (Harney, 2002, pp. 10–11). Throughout the testing practices discussed here, comparison, equivalency, and exchange figure prominently as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crafting states and citizens.  相似文献   
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cently arrived migrants’ labour market activity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both shortly after arrival and with increasing length of stay. We examine the role of education, household composition and traditional gender role values by estimating multi-group multilevel models based on three waves of the New Immigrants to the Netherlands Survey. In line with findings regarding gender gaps in labour market behaviour, recent female migrants are less active on labour market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and we observe a clear motherhood penalty and fatherhood premium on the number of hours worked. Men and women show only marginal differences in their occupational statuses. Changes over time do not differ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dicating persistent gender inequality in labour market attainment. Moreover, interes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onalities were found. Polish migrants show the highest activity levels and lowest occupational status, also when compared to Bulgarians. Spanish migrants hold the highest occupational statuses. Recent Turkish migrants seem to be better integrated and show fewer gender differences than the more established Turkish minority in the Netherlands.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和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研发设计服务业“量质齐增”,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物流服务业发展迅猛,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金融服务业通过提供融资支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数字+”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实现渠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业态更加丰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规模持续攀升,业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方兴未艾,提升了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但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依然存在着国际竞争力羸弱、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应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对标国际标准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作为关键抓手,抓住机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过于频繁的离职行为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也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基于组织支持和互惠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检验了组织支持感、城市融入感及互惠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负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意愿,城市融入感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互惠倾向对城市融入感与离职意愿的关系具有强化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调节城市融入感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也即新生代农民工的互惠水平越高,城市融入感的中介作用越强.文章首次测度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互惠倾向,并且验证了微观企业的组织支持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结论为用工企业更好地理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行为机制,从而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为寻找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现路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