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4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35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8篇
人口学   99篇
丛书文集   570篇
理论方法论   197篇
综合类   4537篇
社会学   305篇
统计学   4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482篇
  2012年   429篇
  2011年   426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521篇
  2006年   470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346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色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和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对于地方实现特色发展和典型引领,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具有重要靶向功能。围绕"多源化-差异化-依赖互补-生态系统平衡"的要素耦合与"动态化-调试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建构整合思路,对地方生态特色化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建构。基于江苏省南京市Y镇的生态发展经验,依据"政治合法-政策合理-行动合意"的路径对该镇复合生态治理的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特色小城镇内生聚合发展的新模式,即特色小城镇生态复合发展应基于复合生态系统治理的特征诉求,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关系,推动"三生"空间体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创新治理体系,引导城镇更新和社会有序发展。对于现实存在的结构化困境问题,需运用复合生态治理的要求加以矫正和规范,培育多源要素耦合的基础,将其重新整合最为关键的要素及对应体系,发挥内生聚合效应,重新实现新的生态均衡。  相似文献   
2.
基于ROS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混合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考察劳动力返乡对农业产出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返乡提升了农业土地产出率,但对农业劳动产出率没有显著影响;劳动力返乡降低了农业内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作物的土地和劳动产出率,且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劳动力返乡通过土地流转和家庭劳动分工的两条要素重新配置的中介途径间接影响农业土地和劳动产生率,但借助农业资本配置影响农业产出率的路径不显著。当下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劳动力返乡再就业亟需引导。  相似文献   
3.
在《制造绿金》一书中,弗里德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以美国生菜产业为例探索新技术应用的社会过程与社会条件,突出强调了“劳动者生产组织”命题对一项新技术采用的重要作用。同时有关作物结构的分析为商品系统分析方法的提出以及世界商品链、食品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拓展了农业社会学研究的边界,也为中国农业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各省份农业保险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根据2008—2017年的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测度了各省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差异变化,发现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形成机制,分析了影响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相关因素,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财政补贴因素对东部和中西部省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另外,财险市场发展水平、农业相对地位对中西部省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分别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了建立反映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优化中央和省级财政责任划分机制、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财政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ABSTRACT

Researchers commonly use p-valu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strongly does the evidence favor the alternative hypothesis relative to the null hypothesis? p-Values themselves do not directly answer this question and are often misinterpreted in ways that lead to overstating the evidence against the null hypothesis. Even in the “post p?<?0.05 era,” however,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p-values will continue to be widely reported and used to assess the strength of evidence (if for no other reason than the widespread availability and use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that routinely produces p-values and thereby implicitly advocates for their use). If so, the potential for misinterpretation will persist. In this article, we recommend three practices that would help researchers more accurately interpret p-values. Each of the three recommended practices involves interpreting p-values in light of their corresponding “Bayes factor bound,” which is the largest odds in favor of the alternative hypothesis relative to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data. The Bayes factor bound generally indicates that a given p-value provides weaker evidence against the null hypothesis than typically assumed. We therefore believe that our recommendations can guard against some of the most harmful p-value misinterpretations. In research communities that are deeply attached to reliance on “p?<?0.05,” our recommendations will serve as initial steps away from this attachment. We emphasize that our recommendations are intended merely as initial, temporary steps and that many further steps will need to be taken to reach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a ho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statistical evidence that fully conforms to the principles laid out in the ASA statement on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p-values.  相似文献   
6.
7.
作为农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关键步骤,农村社区“两委”候选人的产生备受关注。借助街道党组织社区“两委”候选人换届政策文本,勾勒出社区“两委”候选人在基层党组织设定的双重候选条件下的当选逻辑,并以fs-QCA定性比较分析法对社区“两委”候选人胜出资质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良好群众基础是潜在候选胜出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群众基础和政绩两要素是潜在候选人胜出的有效途径;仅凭借经济实力或宗族势力等资源禀赋并不能使其成为“两委”正式候选人;街道组织部门受政治稳定逻辑驱使,往往采取多样化策略减少社区选举“变数”。因此,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区“两委”选举过程的有限介入并非有损基层民主质量,相反,它使农村社区选举表现出有别于乡村选举的优良特质。  相似文献   
8.
提升自主品牌形象是当前改善自主品牌消费环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市场的重要现实命题,而厘清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根源及影响因素是探讨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与战略对策的理论基础。首先以8个论坛的受众跟帖为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负面企业形象、负面国货形象、负面政府形象、媒体渲染、国货意识淡漠和社会规范压力等6个主范畴是导致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将范畴作为测量问项,将主范畴作为潜变量,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范畴均对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影响因素,提炼出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的5大关键驱动因素,即企业形象驱动因素、政府形象驱动因素、媒介框架驱动因素、消费者情感驱动因素和社会规范驱动因素,并对其影响效应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建构了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影响效应模型。  相似文献   
9.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备受关注,但目前对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机制缺乏明确的解释。本文从互补性资产理论出发,分别探讨数据与技术、资本、劳动生产要素的结合机制。研究表明:在与技术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的加入能够帮助创新企业更有效地使用互补性资产,从而产生技术创新;在与资本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的加入降低了企业获取作为生产资源和营销资源的互补性资产的成本,从而产生成本创新;在与劳动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能够从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提升互补性资产的生成效率,从而产生流程创新。最终,数据要素在与核心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下,极大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比较了三种目前主流的共跳检验方法:基于LM检验的共跳检验、BLT共跳检验和FHLL共跳检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在识别共跳数量上差距明显,但三者结果的重合部分基本属于市场暴涨暴跌行情,说明共跳识别对市场剧烈波动的聚集性较为敏感。基于跳跃、共跳存在的聚集性问题,本文将Hawkes过程引入跳跃和共跳的研究,构建了基于Hawkes过程的因子模型,结果显示,基于Hawkes因子模型的MJ统计量、CJ统计量和实证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表明因子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跳跃和共跳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