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论通感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桂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155-158
文章阐述了通感的主要分类方法,系统分析了通感的认知结构和语义特征,指出通感要涉及沟通感觉和被沟通感觉以及两种感觉的相关事物和相关特征,进一步揭示了通感的赋予本体不可能感觉的特征和词语超常规搭配的创造性本质. 相似文献
2.
张文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3):27-31
闻一多提出要对中国新诗进行民族化建构。所谓“民族化”,意指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现代的转化。闻一多根据中国律诗和西方格律诗的内在契合,进行格律重建,创建了新格律诗理论。本文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民族化建构。 相似文献
3.
谭铁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6-98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参与并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雅、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有助于推动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的管理和控制,对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智洋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0,39(5):91-102
区别于宏观、静态、扁平化的传统“鸟瞰”式城市感知方式,以“游荡”为特征的行走实践已成为当代城市体验的新形态。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德赛杜,“游荡”这一意象完成了从文学形象塑造、现代性批判再到社会学研究的转变历程。在当下,虽然狭义上的“游荡者”个体日渐衰落,但更广义上的“游荡性”行走却成了城市中一种普遍的文化实践范式。在现代性与消费主义的双重背景下,其通过行人尺度下的路线规划与场所连接、震惊体验与信息收集中的文化景观构筑、以补偿性体验为基础的个体经验书写、由消费与表演构成的参与性互动等多重方式,共同完成着对城市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