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331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2176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parental advice given to fourth‐ and fifth‐grade preadolescents who imagined being bystanders to different forms of bullying (physical, verbal, property attack, social manipulation, exclusion). We assessed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parents advised youth to follow specific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stop the bully, help/comfort the victim, tell adults), and we tested whether the frequency by which parents provided each kind of advice varied by the form of bullying described. One hundred and six fourth‐ and fifth‐grade preadolescents completed an interaction in which their parent gave them advice about how to respond if they were bystanders to five hypothetical bullying situations. Each situation described a different form of bullying. Across forms of bullying, parents most frequently told bystander children to intervene by telling an adult. However, advice differed based on the form of bullying presented. Parents most frequently advised children to “tell an adult” in response to physical bullying or property attacks, most frequently advised children to “help/comfort victims” in response to social exclusion and physical attacks, and most frequently advised children to “stop the bully” in response to verbal and social manipulation bullying.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萌芽、破土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研究高潮阶段。从期刊文献可以看出,各阶段随着时代发展表现出相应的研究特点。整体上,“中国梦”内涵不断丰富,而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态势,特别在近两年研究呈爆发态势。研究也表明,“中国梦”研究在与外国梦文化对比、外国人对“中国梦”的认同、对少年和儿童“中国梦”的培养、“中国梦”在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关系与构建这些方面有待加深。  相似文献   
3.
本体诗歌翻译理论主要探讨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该达到形似还是神似,译者应该求真还是求美,这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按照“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的关系来分析江枫先生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两首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的翻译,可以看出,标点符号、遣词、诗歌的韵式和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体现了江枫译文的特点和风格:译文选词简单但富有张力,行文简约而内敛,与原诗风格颇似;但由于过于追求简约而稍显生硬和晦涩。总之,江枫的译文是形似与神似结合的典范,体现其“形似而后神似”的主张以及“简约而忠实”的风格,但并未完全实现“求真与求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往互动实践的出场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路径与表现形态,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与历史演进的有序化、层级化特征。其中,作为网缘式的网络人际互动交往实践形态的出场,无疑是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与形态的顶层制序,形塑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崭新格局。网络人际互动创制了人类交往实践新的技术规则与逻辑、新的人伦规则与逻辑、新的经济化规则与逻辑、新的网络习俗与逻辑。网络人际互动生成着人类交往实践的新型权力关系,建构了人类交往实践活动崭新的“意义—权力”场域。  相似文献   
5.
汉字作为一种书写形体,笔画组合的丰富多样和间架结构的灵活多变,而使其“字形”成为复杂的美学构成,“书写”成为“书法”,并完成从造字到造形的转变。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深藏于汉字独特的形体结构之中。三位一体的整体架构、二维方块结体、平衡对称等汉字在形体构造上的诗性特征,既是人们对文字形体的一种审美预期,也是书法学家在书法创作时努力追求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档案意识既是档案与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又是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客观反映。不同的档案工作者,其档案意识也是不尽相同的。档案意识由初级形式与高级形式两类构成,感觉是初级形式的直接反映,思维则因感觉而成为高级形式。人们的档案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档案或档案工作的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新历史小说定义的相关界定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历史”的3种形态,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西方当代历史哲学思想是新历史小说产生的理论背景;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的区别;新历史小说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渊源。认为新历史小说是从历史小叙事的视角来讲述近、现代民间历史生活,表达“个人自我心中的历史”的一类小说。  相似文献   
8.
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壮族布洛陀信仰属于原生型巫教,可称为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它与壮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壮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布洛陀信仰的活动在社会批判运动连续不断的年代,曾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理论的改进和宗教政策的宽松,由于社会对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重视和对民间信仰的关注,由于布洛陀信仰研究的开展,壮族地区布洛陀信仰开始了它的重建的过程。以广西田阳敢壮山为中心,壮族民众自发地恢复布洛陀祭祀和相应的文化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并得到学者的理论支持和政府的理解。这种民族信仰重构现象,表现了壮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布洛陀信仰的旺盛生命力及其对新的时代的调适能力,如引导得当,会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充实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取的是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跨文化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汉族和达斡尔族学生家长的取样测试,揭示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探讨有关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所的安排等途径表达出其族群文化中对空间概念的哲理思考。面对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黑衣壮人传统的空间观念也在产生变化,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文化变迁过程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