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25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完全免费 | 51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475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218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230篇 |
2011年 | 331篇 |
2010年 | 274篇 |
2009年 | 341篇 |
2008年 | 350篇 |
2007年 | 386篇 |
2006年 | 427篇 |
2005年 | 379篇 |
2004年 | 344篇 |
2003年 | 363篇 |
2002年 | 294篇 |
2001年 | 231篇 |
2000年 | 119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职业倦怠是当前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近30年来,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职业倦怠定义的界定,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发展,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症状以及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人格特质之间关系等。对国外职业倦怠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我国开展此类研究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系统探讨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和人格测量工具的适用性。根据人格结构的词汇学假设以及跨文化比较的策略,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表现出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显著差异;因此修订西方的人格量表需要首先探索其量表结构,并增加新的项目。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人格结构差异源于对行为的解释及对行为归类的差异。文中还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重视跨文化比较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揭爱花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5):76-83
作为计划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制的实施所带来的一个突出的“意外后果”,是单位与其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保护-束缚”机制。单位制度既给城市居民提供了相对丰富的物质性与社会性资源,同时又极大地限制了他们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与机会,由此形成了一种封闭、狭隘的社会生活空间和单位人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及依附性人格,最终导致社会创造性活力的日趋枯竭。今天,市场化进程以及与之伴生的民间“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的出现,更显出单位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语言,人格结构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人格结构是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其形成过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语言中留下明显的痕迹。通过对语言中有关人格特点的形容词的分析,可以获得人格结构的具体维度,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文化的内涵,从中文和英文人格形容词入手,通过系统分析,得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人格结构,由此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与西方文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本文旨在从理论上阐明编制原创性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整体思路及其意义。文中首先分析了直接采用或修订西方的人格测量工具的问题和潜在威胁,以及目前使用的各种人格量表存在的局限,说明了系统研究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必要性;根据对西方人编制“大五”人格量表(NEOPI-R)的思路和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QZPS编制的原则和操作程序,文中还简要介绍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研究的结果以及QZPS的编制进展。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张晓文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2):36-38
通过团体测验的方式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总体上看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无显著性差异 ,但独生子在独立性上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 ,独生女在实验性上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女。独生子女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查颖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3):91-93
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阐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并对两者的结合作了机制分析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人是关系性存在,人的关系性活动构成了人现实的生活世界.本文试图从"人的生活世界"视角出发,揭示心理健康的历史时代性前提;以"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重新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挖掘人生活世界中四种和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自身的同一、人与"神"的共融对人心理健康的意义,真实把握心理健康的哲学性内涵,用"人的方式"关注人现实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SCL—90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刘迎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12-15
本研究采用SCL-90问卷,对183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7.9%,主要在敏感化、偏执、强迫症及抑郁四个因子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LC-90)和卡特尔人格问卷(16PF)对南方某农科高校397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被试SLC-90总分超过160分占20 32%,SLC-90的某些因子存在男女性别和年级的显著性差异;研究生的健康水平与人格密切相关。结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