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为了更科学地进行政策分析和研究,评测已有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完善与否,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将基本政策工具、装配式建筑驱动主体和产业价值链组合成一个三维研究框架.利用该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现有13份中央政府级装配式建筑政策文本中采用的政策工具进行计量和分析.得出环境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过溢,针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政策工具缺失,装配式建筑产业价值链维度的政策工具滞后于其价值实现环节等结论,并为完善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对“预制语块”、元认知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点,探讨了“预制语块”在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块习得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块习得是二语词汇习得的一大焦点。具体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块习得方面存在的过度使用、偏少使用、错误使用、不地道和语用失误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习得词块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英语教学的词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词块教学法在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方面的优势。以115名一年级大学新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8个星期的词块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对比性教学实验。结果显示,词块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输入量并提高学生词汇产出质量。  相似文献   
5.
汉译英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然而我国英语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普遍不高,这将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语块理论与翻译具有关联性,对语块的利用能增进汉英翻译的地道性,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利用语块理论能有效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译英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6.
针对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相对薄弱这一现状,本文从语块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假说视角,探讨以语块为理想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单位,通过树立语块意识,拓宽语块输入途径,创设语块输出环境和机会,从而加强对学生英语口语输出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诗人艾青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将印象派绘画中"色彩分割"或"色彩并置"的运笔技法和色彩技法,转换为诗歌语言词块或句块的(意象)并列、组接。词块(句块)与词块(句块)的并置、组接形成了艾青诗歌语言的"空缺"与"断裂",瓦解了诗歌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语义逻辑,引发了读者的创造性想象和"延伸/保留"等阅读行为,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并通过词块的叠加"化美为媚",为实现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转译再现,为弥合其相互分裂引起的表现与解读的缺陷与形变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从词块理论看英语语言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块是二语习得的有效语言单位,尤其是在口语和写作方面更具有积极作用,这也是当代词块研究的主流。语言测试是检测语言输出的重要手段,因而语言测试与词块在某种程度上必定存在一定联系。本文试从语言测试的领域探讨词块的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语块习得研究以及语块教学法的进展与成果,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趋势———语块教学法。通过对英语词汇习得中语块作用的实证研究,分析得出语块教学法的优势:有助于英语词汇的记忆;有助于英语词汇的正确选取;语块学习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能显著提高学生英语词汇习得能力,它将是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The paper investigates how socialist architecture – both as location and visual text – functions as tool of political criticism in the late socialist cinema of Hungary. Through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living space in the socialist bloc in Péter Bacsó’s A Pianino in Mid-Air (Zongora a levego”ben, 1976), Béla Tarr’s Family Nest (Családi tu”zfészek, 1977) and Prefab People (Panelkapcsolat, 1982), Péter Gothár’s A Priceless Day (Ajándék ez a nap, 1979) and György Szomjas’s Wall Driller (Falfúró, 1985), the study dwells on the elimination of domestic space in the films which, as argued below, corresponds to the families’ disintegration and so to the failure a coherent, socialist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