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88篇
  免费   3340篇
  国内免费   593篇
管理学   2207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077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1045篇
丛书文集   9486篇
理论方法论   3306篇
综合类   55053篇
社会学   4153篇
统计学   236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68篇
  2022年   843篇
  2021年   830篇
  2020年   1000篇
  2019年   940篇
  2018年   915篇
  2017年   1132篇
  2016年   1173篇
  2015年   1631篇
  2014年   3869篇
  2013年   4836篇
  2012年   4854篇
  2011年   5529篇
  2010年   4434篇
  2009年   4561篇
  2008年   4759篇
  2007年   5778篇
  2006年   5813篇
  2005年   5211篇
  2004年   4781篇
  2003年   4678篇
  2002年   3829篇
  2001年   3241篇
  2000年   1717篇
  1999年   508篇
  1998年   257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营企业因其独特的成长环境与发展传统,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挑战,品牌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从工商人类学的文化视角切入,以湖南省华文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劲仔”品牌为典型个案进行剖析,首先梳理处于系统成长期的“劲仔”品牌三个发展阶段特征,发现民营企业在品牌管理中应处理好的三组平衡——引领消费需求与追随需求之间的平衡、管理商品实体形态与构建品牌符号体系之间的平衡、维护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和劳动者利益之间的平衡。同时,地方文化、行业前景、时代召唤,也为民营企业品牌成长注入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3.
农地产权结构是搭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宪法秩序有效链接的重要桥梁.从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视角看,我国传统土地增值收益的国有化机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地租国有原则及地利共享秩序.然而,由于宪法土地条款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地利分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基因,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农民作为整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另一半宪法秩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进行了"同地同权"、赋权于"民"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宪法秩序的延续而非替代,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机制仍是征地补偿制度.要实现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一元论的完整地利共享秩序中来,并遵循实质平等的要求,通过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对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限定、采取倾向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土地财政"政策、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案,推动农民全过程参与、共享土地利益.  相似文献   
4.
梁喜  付阳 《中国管理科学》2021,29(2):184-194
从绿色建筑供给侧角度出发,构建消费者效用函数、开发商利润函数和政府与开发商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消费者绿色偏好、建筑绿色度、成本等因素对建筑价格、需求和利润的影响以及政府动态奖惩政策下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消费者绿色偏好支付系数和建筑绿色度的增大有利于绿色建筑价格、需求和利润的提高,但高成本却使需求和利润降低;政府采用静态补贴与静态税收政策时,博弈系统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采用动态补贴与静态税收、静态补贴与动态税收、动态补贴与动态税收三种政策组合时,系统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动态补贴与静态税收的政策组合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优于其他政策;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概率与补贴上限值呈负相关,与税收上限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寨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其修筑的时间、空间皆与区域的战争形势有着较大关系。清代四川省由于多次大规模战乱,迫使乡民修筑了数以千计的寨堡。寨堡的命名主要可分为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因人文社会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地形、水文、土石、植物等,后者包括姓氏、寺观、神祇、嘉名、人物、神话、形象、纪事等。寨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寨堡的选址、用材、作用、历史、精神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德学兼修”的新工科人才之“德”的责任,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必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通过结合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思想需求,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展开探索,形成具体的教学模式。此模式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助于探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7.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特色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和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对于地方实现特色发展和典型引领,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具有重要靶向功能。围绕"多源化-差异化-依赖互补-生态系统平衡"的要素耦合与"动态化-调试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建构整合思路,对地方生态特色化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建构。基于江苏省南京市Y镇的生态发展经验,依据"政治合法-政策合理-行动合意"的路径对该镇复合生态治理的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特色小城镇内生聚合发展的新模式,即特色小城镇生态复合发展应基于复合生态系统治理的特征诉求,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关系,推动"三生"空间体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创新治理体系,引导城镇更新和社会有序发展。对于现实存在的结构化困境问题,需运用复合生态治理的要求加以矫正和规范,培育多源要素耦合的基础,将其重新整合最为关键的要素及对应体系,发挥内生聚合效应,重新实现新的生态均衡。  相似文献   
9.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部分校舍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美观,内在和谐,且每栋建筑被冠以独特的名字。其命名有的源于经典著作,有的出自典故,有的则与历史人物有关,且都非常典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其命名有四个特点:(1)源出广泛,用典精准,寓意深刻;(2)与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形成十分巧妙的结合;(3)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大楼亦成为育人的“大师”;(4)善用人名激励后人,善用地名以慰乡情。其命名借文化之力,彰显了陈嘉庚先生“在文化环境中育人”的教育理念。嘉庚建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0.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中央政府基于当前国内粮食安全形势和复杂国际形势科学研判提出的全新概念,不仅具有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的深刻内涵,还具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此,围绕“在哪建”“谁来建”“如何建”三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地点、主体和重心,捋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思路。研究发现当前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面临着要素资源约束、内生动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区域协同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完善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