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淼龙 《云梦学刊》2009,30(2):95-99
历时性考察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的形成、变异和发展.可以见出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由一些基本元素组成一定结构,其内涵在发展中相继呈现,其中有深化和丰富,也有异化和扭曲,似乎完成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政治制导是报告文学文体特性发生偏离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0,21(2):69-72
报告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型文体,它萌芽于“五四”时期,30年代开始了报告文学的自觉创作,抗日战争及其以后,报告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成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3.
张泽民"文革"前的报告文学《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其思想与艺术的表现是新中国17年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新时期《衬衫王国的崛起》等作品抒写了作家张泽民的扬州情结,思想上以"地方志"书写"国家志",诉求文本最大张力的表现,且注重对人物精神世界进行温暖的揭示与表达。张泽民的散文以报告文学、小说进行跨文体的实验,并在多方面以分寸感的把握,使其作品获得和谐与诗性。  相似文献   
4.
王志尧 《唐都学刊》2006,22(6):137-142
著名作家何建明先生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精彩吴仁宝》,气势恢宏,文笔优美,展现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共产党员风采,值得一读。然而,令人颇感遗憾的是:文中出现一些与事体情理相悖的细节描写。诸如:1961年华西村人均欠债15 000元问题;吴仁宝在华西村任支部书记的时间是个变数;会计给技术人员扛着麻袋送奖金问题;华西村村名来历问题;华西村党支部组建时间问题;残疾人黄永高两岁时从树上掉下来摔断腿问题;吴仁宝家少领二三亿元奖金问题等等,都似乎有夸大其辞或掺假注水之嫌。使得对歌颂对象有失真之感,其结果只能是欲高则不达,甚至是往先进人物脸上抹了黑,实在有违初衷。究其原因,从作家自身来讲,是对报告文学不能虚构情节的文体要求未能真正把握;从外部环境来说,与时下文界浮躁和掺假文风的浸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虽然女作家们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并不刻意彰显“女性写作”的色彩,但她们的作品还是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女性写作的特色。以第一人称叙事、散文化的倾向和非叙事话语的适度言说等,构成了新时期女作家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百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现代性的追寻史.中国报告文学文体从其言说对象及其文体面貌中所折射出来的内涵意蕴,都传达出对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度整合与互动,凸显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前沿性,这体现于形象启蒙与内涵构筑、民族救亡与国家图存两大主题中对现代性的追寻,以及对与悖逆现代性主旨的"野蛮"的追逐、 "灰色"社会风尚、二元结构失衡等社会症状的反思与批判.由此,报告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引领时代精神气质的主流文体,成为名符其实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文体".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论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批判退位>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90年代报告文学不但未"批判退位",而且走向了深化、成熟与自觉第一,问题报告文学不但未成为"明日黄花",而且已向纵深发展为重要品类;作家们不但未"自动放弃批判",而且坚持了精神操守;第二,90年代报告文学并非"趋向甜蜜化",而是适当调整和正确处理了歌颂与批判等关系;即使是没有"深刻批判内涵"的"颂歌",也与"战歌"相互补充;第三,"泛批判"报告文学不但未导致批判"钝化",而且促进了批判"深化";"特指"批判与"泛指"批判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最后,产生"退位"说的原因是未全面、深入从整体上把握80年代与90年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村官"》是第一部反映执行落实"大学生村官"这个"国家战略"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也是傅宁军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作家以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捕捉能力,展现了"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作为报告文学创作题材的艺术价值。对于报告题材的深度开掘、报告对象的人文关怀、文体意识的自觉回归三个方面的特征,成为这部作品独特的审美诉求。这成就了《大学生"村官"》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对新时期以来大量西部报告文学的阅读和梳理,从总体上对西部报告文学三十多年来的成绩进行总结归纳,对西部报告文学在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创作继承与突破几个方面的独特性进行探讨,进一步发掘西部报告文学对于整个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创作的贡献,以及它在西部大开发中,对形成积极、先进的西部文化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介绍台湾报导文学代表性作品,对照社会运动史进行考察,标示出作品与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环境等特质,展示作为一种进步性的文类,报导文学如何展现出文学的社会动员力。同時循着台湾报导文学的发展轨迹,针对目前多数作品的弊端,大胆提出"松绑论",希望藉由解除绝对客观书写、学术式书写以及体式偏向散文等迷思,扩大书写者的空间,让报导文学能回归文学创作的场域,累积与民间社会的紧密脐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