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著名词人薛琼一生随夫隐逸于无锡东乡的鹅湖镇。其诗词典雅,幽美,大量描写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赞美,然而流存的薛琼的资料甚少,只能通过其家人的部分记录来研究薛琼。  相似文献   
2.
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户锁国论”在日本史学界流传已久 ,然而这种表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江户幕府“锁国”的目标仅仅在于铲除危害其统治的天主教信仰。关于德川幕府的禁书政策是“锁国体制”下全面抵制西洋文化的重要一环的说法也是一种误解。历史事实是 ,在江户时代 ,除与天主教有关的汉译西书 4 8种之外 ,有关西方的书籍大量流入日本 ,从而促发了日本人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和社会思想的兰学运动。江户时代 ,除抵制天主教之外 ,不但没有割断与世界的联系 ,而且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江户锁国论”的传统认识影响了人们对江户时代整体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引来后世众多的次韵效体之作,其中最为奇特的一例,当属出于海东女子徐氏(1753—1823)之手的《次归去来辞》。因为这样的题目通常为反省仕宦经历的男性诗人所染翰,在仕途之外的古代女子则极少尝试。徐氏向往隐逸而又笃于人伦,这使其笔下的“归去”图景既清气袭人,又饶益亲情,在步趋陶赋中自显特色。作为异域女子,她在观照和汲取中国隐逸思想的资源时,把退隐之道与保家安邦的理念加以调和,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的一种生活化的交汇形态。将徐氏置于中韩女性与隐逸文化的结缘历程中,不难看出女性发挥隐逸价值观的相应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4.
“傲岸泉石”出自《文心雕龙·序志》篇“赞曰”,其词义涉及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等一系列关系,可以说是全书文论思想的一个浓缩。以往学界对它的解释大致可以归为四种:纵情山水说、高傲隐居说、自然本然说、逍遥自得说,每种说法都有合理之处,亦有不足。结合具体语境考察,可知“傲岸泉石”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作用,指的是文学创作时一种逍遥自得的本然状态。它与强调审美客体作用的“江山之助”一起构成了刘勰文学理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隐士和隐逸文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士和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出现于文明社会的酝酿和初步形成时期。道家正是在汲取了隐士和隐逸文化的思想营养才得以产生、生长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隐逸文化历史悠久,史料、传说记述颇丰,使得隐士和隐逸文化具有相当的模糊、矛盾和神秘色彩。用发展的眼光去探究产生隐逸文化模糊及矛盾的根源,发现隐逸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两汉、魏晋时期,正是中国传统医学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有所开拓、有所创新的一些著名医家,却没有张扬自己,而是走隐迹的道路,淡化自己、隐匿自己。对于当时“君子不耻”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医家来说,他们的隐迹却有着自己的特色。“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符合儒家思想的退隐选择,是一种实践“仁”道的方式;“重道避世”是隐迹的名医选择的另一种活法。  相似文献   
7.
苏轼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 ,或处江湖之远 ,皆追求心灵自由 ,达到了物我同一、高凡绝尘的理想境界。该文认为苏轼慕陶、学陶 ,作《和陶诗》12 0余首以明志 ,却始终未能像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 ,归隐田园。究其原因 ,不外乎生活时代、出身背景、思想体系、入仕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士人文化心理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隐逸风气兴盛,对其历史嬗变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唐代文人的行为心态、人格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对其递嬗缘由的追问,也是深入剖析唐代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概而言之,初唐承继魏晋隐逸遗风,盛唐在隐逸中贯注入世因素,中唐淡化了士人的担当精神,晚唐以隐居避祸全身。  相似文献   
9.
隐逸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现象,对中国文学艺术及士人的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呈现出多样形态。唐代诗人自居易将“中隐”作为晚年立身行事的准则,在大量闲适诗中表现出其中隐心态。在传统隐逸文化的背景下,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一种随遇而安、既求超脱之境又无法彻底超脱的并不纯粹的折中之举,但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之下又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道思想及其审美情趣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对中国园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儒家、道家主要思想及其审美情趣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契合,体现在中国园林之仁、礼、出世、君子比德、道法自然等,并从二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结构、布局及具体手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