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1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6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5篇
人口学   38篇
丛书文集   491篇
理论方法论   135篇
综合类   2291篇
社会学   119篇
统计学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讨论通常显示出一种二元的抑或戏仿的写作特征,这在本质上是唯物辩证法的文本样态。通过自觉或非自觉的戏仿写作,马克思既彰显了批判锋芒,又保持了通向革命的实践审慎。政治哲学的戏仿起初是马克思用以应对普鲁士语境的自觉的写作策略和意图,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启蒙批判的文本意识,以启蒙的话语来揭示后启蒙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呈现中,戏仿不仅表达为“消灭哲学”的哲学,更表达为消灭“永恒真理”的真理诉求。正是通过对近代政治哲学文本的戏仿,马克思“破坏”了压制现实性的语词世界,使得文本及其意义掌握了改变历史的物质力量,并促使文本的意义在后世不断突破语词边界,在今人的阅读和实践中获得延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后,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和讨论犹太人问题过程中,逐步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全人类解放的问题。此后,马克思由宗教批判转变到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政治的批判,逐渐形成了实践的观点,认为犹太人的解放只有在人的解放后才能彻底实现,只有革命才是无产阶级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实践途径。哲学批判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实践道路的普适性转变标示着马克思哲学新的起程。  相似文献   
3.
《Long Range Planning》2022,55(4):10210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earning effect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 failure experience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We also examine the contingent effects of two key investment attributes: cultural distance between the host countries and the MNE's home country and entry mode. Using a longitudinal dataset of Korea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during 1990–2011, we find that an MNE's prior FDI failure experience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failure likelihood of a focal subsequent FD, indicating a learning effect of FDI failure experienc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is learning effect weakens, as the cultural distance between the host countries of prior failed FDIs and South Korea, or the joint venture percentage among prior failed investments increases; however, those interaction effects become insignificant when a focal subsequent FDI is in a culturally different country, or a JV.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literature on learning from failure and research 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FDI by demonstrat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 FDI failure experience of MNEs.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主要表现为:流转价格偏低,固定不变;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土地的农业用途被改变;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被侵犯等。其原因主要为: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主体虚位;农民权益保护相关制度不完善;基层政府对土地流转的不当干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为了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的保护,需要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明确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归行政村一级农民集体所有,并完善相关制度;减少乡镇府的不当干预,强化乡镇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指导与监管;培育县、乡两级土地流转市场化服务环境等。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了信息公开制度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作为事业单位的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是否应当对相关疫情信息进行公开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公共企事业单位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现有的“最小存留适用”“最大限度适用”和“脱条例化”的公开路径理论均存在不同的缺陷。公共企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对外虽然与行政机关存在相似性及差异性,但其相互之间也并不完全相同,公开主体与公开目的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及不同之处,因而无法适用统一的公开路径,需遵循“入条例化”和“脱条例化”的双重路径进行信息公开。当公共企事业单位同时符合“实质控制”“公益性”和“弱竞争性”的标准时应当按照“入条例化”路径展开,否则按照“脱条例化”的路径进行公开。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明清鼎革的明朝遗民留下了丰富的关于明清易代的历史著述,在这些史著中,对死难女性的著录和书写成为引人注目的内容,高宇泰的《雪交亭正气录》就是其中的代表。该书为专记明清更替之际死难人物的传记汇编,涉及死难女性的著录共六十二篇,所著录的死难女性在出身阶层、内容等方面特点鲜明,同时对死难女性的模式化书写表现的也尤为明显。这种著录和模式化的书写一方面是缘于作者著述目的的需要而有意为之,另一方面则归因于作者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无论是对理论体系的设置,还是对具体问题的论述,或是对总纲五篇的排序,抑或是用“文心”来为全书命名,均体现出一种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而归根结底,这种思维方式源于南朝礼学,所以《文心雕龙》与礼学在思维方式层面具有鲜明的异质同构性。刘勰的思想精神与立身行事体现出其积极入世的儒家情怀,彰显出对礼学的热衷推崇,可以说进行礼学批评是其撰写《文心雕龙》的一个动机,以此敷赞圣旨,进而谋求仕进。因此,《文心雕龙》彰显出浓厚的礼学思想特色,具有深厚的礼学蕴涵,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正是其礼学蕴涵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体诗歌翻译理论主要探讨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该达到形似还是神似,译者应该求真还是求美,这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按照“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的关系来分析江枫先生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两首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的翻译,可以看出,标点符号、遣词、诗歌的韵式和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体现了江枫译文的特点和风格:译文选词简单但富有张力,行文简约而内敛,与原诗风格颇似;但由于过于追求简约而稍显生硬和晦涩。总之,江枫的译文是形似与神似结合的典范,体现其“形似而后神似”的主张以及“简约而忠实”的风格,但并未完全实现“求真与求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思想,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对“共同体”科学分析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善”的思想,因为它充分汲取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与“善”的思想推向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美丽的思想,因为它不仅准确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力求构建美丽新世界,还将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现实的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强大活力的显著象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Although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ces of unaccompanied asylum‐seeking young people in the UK has grown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 their experience of fostering and of the role played by foster carers in helping their adjustment have been neglected. This paper reports findings from the first UK study into these experiences, describing issues arising from initial assessment and preparation for fostering and the ways in which young people and foster carers adjusted to their lives together. It assesses the progress made by young people during placement, the strategies that appeared helpful to relationship building,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young people had become integrated within the wider network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Given that most young people first arrive as teenagers, it also considers the ways in which foster carers and social workers helped young people prepare for adult life in the context of uncertainties arising from the asylum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