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47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study aims to propose a hybrid framework for lean six sigma (LSS) based on the prioritisation of barriers and solution approaches, to facilitate hassles free applications for handling the challenges of wastes reduc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study identifies 27 LSS barriers and 22 solution approach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utilises feedback from industry experts. For framework, study uses fuzzy AHP-PROMETHEE to prioritise LSS barriers and solution approaches. Incorporating fuzzy sets i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ensures the optimality of barrier weights. Whereas, 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sation method for enrichment of evaluations (PROMETHEE) helps in pairwise comparisons of solution approaches with respect to each LSS barrier, facilitating fair judgements. This research guide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framework and checks its suitability and robustness through case application of an Indian manufacturing organisation. Authors expect that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will find study useful for LSS and multi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MCDM) domains.  相似文献   
2.
生产要素理论的主要学派与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经济学历史上产生的生产要素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对生产要素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讨了生产要素理论的最新发展,最后对生产要素六元论做了简评.  相似文献   
3.
面对魏晋六朝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敏感的文人学士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变幻和生死的无常。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是魏晋六朝时代文士生命意识觉醒的呐喊,在小说中所描绘的三类世界也无疑是这一时期文士忧患情怀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杨义 《北方论丛》2016,(1):1-12
思考中国现在的文明形态和人文气象需要建立起贯通文、史、哲、宗教、人类学的人文学,其战略思想和核心方法是将空间维度有机嵌入时间维度,确立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整体文化观,高度关注并科学对待不同文化层次的本质价值和互动关系问题,还原历史文化典籍蕴藏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过程。具体到先秦诸子研究领域,则可以利用上述文化要义破解诸如老子的母系氏族特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含义、孙武其人的有无、墨子的出生地、庄子的家世、《疠怜王》的作者等六大迷津。  相似文献   
5.
张义烈  朱力 《学术探索》2012,(1):105-108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把和谐信访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是我国关于文化建设科学理论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期的着力点。和谐信访文化具有和谐、人本、公正、法治等基本理念,这是和谐信访文化建设的合理内核。和谐信访文化建设应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环境层面"四位一体"进行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6.
古代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性思维是一种主观情愿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思维方法,在创造中国古代表意文字的过程中,意象性思维方式也以其观象比类的认知途径,规范着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引导着中国人在造字过程中的审美观念与方法。重新品味其在中国文字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体察其背后的逻辑方法论原则、审美观念、技术方法、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就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不断增强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信访制度作为一种弱救济性的行政救济手段、行政监督途径及表达民意的方式,是我党的一项政治发明,曾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存在功能错位、"人治"色彩浓厚以及缺乏统一的协调、效率低下等问题,使信访制度似乎走入了"困境",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设计的缺陷。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就必须重设其功能目标,整合机构,畅通信访渠道实行阳光信访。论文分析了信访制度在我国设计的初衷及定位,探讨了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重构信访制度的途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福利比较研究的逐步深入,东亚福利体制受到了诸多学者的支持。但另一部分学者对东亚福利体制究竟是否真实存在提出质疑。他们主要从体制差异、文化独立和体制分裂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东亚福利体制内在统一性的挑战。本文在对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六个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后认为,认为东亚福利体制没有明显受到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具有自己独立的福利文化,只存在内在的差异而非整体的分裂。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东亚福利体制的内在统一性,并回答了东亚福利体制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本来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内圣之道的入手处,而此四心所本即为至善之心.体悟至善之心要从修心、知言、养气上下手,内圣之道由浅而深的六个次第是:善、信、美、大、圣、神.  相似文献   
10.
The letters by Anglo-Saxon women in the Boniface correspondence are connected by cultural practices and emotions centered on the conversion mission that functioned to maintain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nglo-Saxon diaspora. A striking recurring focus of these letters is on loss and isolation, which connects them to the Old English elegies. Many of the letters describe the writers’ traumatic experiences that result from the death or absence of kin. These are women who endured the trauma of being left behind when others migrated overseas or who, in traveling away from their homeland, found themselves isolated in an alien environment, displaced in time as well as space. This article offers an analysis of the letters, focusing on the queer temporalities they explore, the queer emotions they evoke, and the queer kinships that they forge. It argues that the women’s letters represent fragments of an early queer archive of migratory feel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