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夏学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社会工作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维度的性质 ,其本质属性是助人。实践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解决助人 ;专业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助人 ;制度的社会工作以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政策和项目助人。不过 ,这种区分只是在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上有意义。现代社会工作是三种性质社会工作的有机整合体 ,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毕竟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导致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福利化导致了福利化的社会工作。典型地 ,社会工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福利发送体系 相似文献
2.
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思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1-5,12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公布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提供了机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转换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支持型职业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社会工作职业给予合理的定位,以导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政府部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工作专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健康发展负有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顾东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1-4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由对人的看法和对社会的看法构成,社会工作的行为守则则是价值观的操作化.它可以帮助解决许多问题,也可能导致当事人的自由和福利、当事人权利和工作者权利、工作者的普通身份与专业身份、社会工作价值与其他社会体系的道德困境或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必须进行道德决策,在诸好或诸坏间进行平衡.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需要领悟传统文化的特性,整合以人为本和集体主义的理念,以融汇视角把握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入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提炼传统文化的助人理念并举是中国社会工作良好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中国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与优先介入领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继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6-12
医务社会工作是现代健康照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范围广泛多样,覆盖疾病预防、临床医院、康复服务、社会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和区域卫生规划等所有服务领域。在恢复医务社会工作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优先领域、战略重点与介入策略至关重要。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事故频繁发生和医疗纠纷不断增多的处境下,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是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先领域,改善医患关系是医务社会工作战略重点和最佳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5.
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思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24-29
2000年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大陆快速发展.本文以社会现代化为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指出了其发展中的非协调性,展望了在民生主义社会政策背景下,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上海社会工作发展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1):8-12
文章通过上海市社会工作发展过程的经验分析,提出了中国社会工作实现本土化发展的必然途经是立足于政府主导的改革开放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稳定主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华丽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33-37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社会工作在中国恢复发展以来,社会工作教育一直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其他专业知识教育不同,社会工作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技巧的传递过程,也是专业价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初始阶段,专业形象的建立与社会工作教育的素质密切相关。我们应注意从课程教育、价值教育与实习教育三个层面,系统地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同时加强院校间,教育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协作,共同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8.
浅议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华丽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37
因应素质教育的推广,对青少年人格、心理素质及社交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关注,在高校与中学中开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成长小组活动。本文主要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澄清成长小组的理念,使之与一般的心理辅导区分开来,并从理论的角度对成长小组的阶段加以概括。同时,援引新近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的成长小组活动为例,探讨成长小组的有关模式与施行经验。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社区矫治的本土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良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24-28
青少年社区矫治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制度创新;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专业手法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治是实践创新,两者的结合是符合国际青少年工作发展的大趋势的。本文从青少年问题和青少年犯罪出发,分析了青少年社区矫治三种本土化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从社会工作的职业导向、价值前提和实践理念展现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社区矫治的介入空间。 相似文献
10.
贵州苗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桂海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93-97
伴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贵州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更高达43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苗族留守老人与其他老年群体相比,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本文主要论述苗族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思想观念以及面临的困境,渗透社会工作理念,提出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