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7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26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45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1429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技金融是"第一生产力"与"第一助推力"的有机结合,承担着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当前我国科技金融结合不断推进的背景,文章以2007—2016年我国共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对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推行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及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有效带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第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第三,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双重路径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性,积极申报试点城市建设.同时,应结合各地市情社情制定差异化试点政策,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制造业企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成为制造业企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加剧了技能短缺?考察技术创新对技能短缺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企业技能短缺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研发支出增加了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并且伴随企业规模扩大、技能劳动力比例上升,技能短缺程度加剧。同时,技术创新对技能短缺在区域和产业上存在显著异质性。在超大城市中,技术创新对技能短缺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在中小城市,技术进步效应并不显著;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技能缺口的影响效应也显著强于服务业,进一步验证了技术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使现有技能水平无法与之相匹配,加剧了企业技能结构性短缺。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导入生产过程促进了制造业升级,其发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充分有效利用服务业资源已成为工业企业提高竞争力进而扩大出口贸易的必然选择。从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结合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其是否影响辽宁出口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出口贸易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和商务服务业对辽宁出口贸易的影响较为明显。据此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促进辽宁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firm have given rise to new forms of work that diverge significantly from the 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dvocates of digital disruption suggest that the existing legal framework cannot accommodate “innovative” working templates and business models. This article, however, argues that labour regulation can continue to facilitate innovation, presenting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s a flexible instrument, and standard forms of employment as the means of achieving efficiencies and cost advantages. First, they allow for the full exercise of managerial prerogative and attendant internal flexibility in workforce deployment, and, second, they constitute an effective device to deliver training and develop skills.  相似文献   
5.
Do people think individuals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 (SUD) have freewill? How does addiction science inform views on the issue?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senses of freewill: 1) libertarian freewill , in which freedom turns on a particular metaphysical conception of action (sometimes operationalized as “could have done otherwise”), and 2) compatibilist freewill , in which freedom depend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ctor's psychology and her actions (e.g., “was the act what she wanted to do?”). We argue that, in different ways, scientific accounts can impact conceived freewill by linking addictive behavior to mechanisms that observers view as peripheral to the actor ( motivation modularity) . While a variety of impacts on conceived compatibilist freewill are plausible, we argue that contemporary addiction science has no direct bearing on conceived libertarian freewill. Addiction science may, however, indirectly impact conceived libertarian freewill by priming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in which intention is superfluous (especially materialism).  相似文献   
6.
Starting from the idea that relational sociology has been founded on various and incompatible social ontologies, I argue that it is at risk of losing its raison d'être if we do not answer two fundamental practical and ontological questions: (1) Why do we need relational sociology? and (2) What do we study in relational sociology? In this respect, I propose a deep, transactional sociology partly and freely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 Dewey which clearly detaches relational sociology from social determinism and co-determinism.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房价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归结为"成本效应"及"投资效应"两种影响机制,并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房产性投资行为、房产性投资的深化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创新要素投入和创新管理水平作为中介变量,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检验房价和创新产出的关系。基于提出的理论观点利用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房价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机制至少是通过"成本效应"与"投资效应"两条渠道实现的;房价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成本效应"是通过技术创新投入作为中介对技术创新成果产生影响;房价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投资效应"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作为中介对技术创新成果产生影响;未能证实房产性投资会挤压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文章的研究结论具有以下重要政策启示意义:应当重视房地产价格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成本效应"。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创新人才的稀缺性提高了其在劳动力市场的议价能力,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房屋价格上涨,会导致创新人才的劳动力价格随之上涨,这势必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负担,影响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长期发展质量;A股企业的房地产投资并未挤压技术创新投入,但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效率。在政策上,应当制定相关技术创新效率的考察指标,促进骨干型企业重视其创新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显著影响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以索洛增长模型为基本框架,利用2003~2017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测算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对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量,对现期和远期的动能转换加以阐述。研究认为,现阶段资金投入仍然是安徽省经济产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劳动力投入的经济推动效应相对较小,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量逐步提升,安徽省远期经济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驱动。安徽省应注重科技创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技术因素融于资金、劳动供给侧,全面深化以技术为主的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相似文献   
9.
运用现代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采用《福建统计年鉴(1987—2012)》数据,对福建省科技人力资本、研发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科技人力资本、研发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科技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福建省经济增长对科技人力资本和研发资本在长期都有明显的正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步发展福建省科技人力资本、研发资本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风险投资“关系型融资”机制为视角,立足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在“关系租”起源与“关系型融资”价值创造机制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关系专用性投资、VC治理行为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整合模型,研究不同关系专用性投资属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VC治理行为的中介作用.通过264家科技型创业企业调研所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实物型关系专用性投资与VC监控行为正相关,与VC增值服务负相关,VC监控行为与技术创新绩效负相关;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与VC监控行为负相关,与VC增值服务正相关,VC增值服务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VC治理行为在关系专用性投资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