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3篇
  免费   700篇
  国内免费   80篇
管理学   3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4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43篇
丛书文集   1515篇
理论方法论   720篇
综合类   9946篇
社会学   658篇
统计学   4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712篇
  2013年   700篇
  2012年   892篇
  2011年   1097篇
  2010年   925篇
  2009年   824篇
  2008年   866篇
  2007年   1096篇
  2006年   981篇
  2005年   901篇
  2004年   837篇
  2003年   817篇
  2002年   647篇
  2001年   566篇
  2000年   361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反映系统动力学在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中的应用现状,文章重点对2014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上的相关论文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分别从系统动力学与经济管理理论与工具、计算方法、综合评价理论和其他仿真模拟方法等结合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尝试将系统动力学与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有效结合,将是研究者们获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从理论层面解决系统动力学与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耦合,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如何实现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和系统动力学的内化结合,是未来研究中要深入讨论与尝试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3.
主要关注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基于2003—2018年我国8个沿边省份的7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模型、分位数回归、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主要结论有:(1)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经济增长率分位数点的增加,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变小、再变大的U型特征;(3)门槛效应发现,随着制度质量水平提升,沿边开放地区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4)异质性发现,城镇化方面,高城镇化的沿边地区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低城镇化地区。创新水平方面,在高创新水平地区,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低创新水平地区不显著;(5)中介效应发现,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一定经验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货币政策如何对宏观杠杆率作出反应的问题,构建福利损失函数、动态IS-NK-Phillips曲线和自然利率内生决定方程所刻画的宏观经济约束环境,求解引入宏观杠杆率的最优利率和数量规则,并基于中国1996~2020年的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采用GMM方法和State-Space方法分别估计固定参数和时变参数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发现,中国最优利率规则和数量规则均具有显著盯住宏观杠杆的政策取向,且最优利率政策操作相比最优数量政策更具主动性; 最优利率规则促增长同时宏观杠杆率较为稳定,而最优数量规则熨平经济波动同时容易引发宏观杠杆率大幅波动; 面对重大经济冲击时,央行更加注重稳增长的同时包容温和通胀和适度杠杆。央行应对宏观杠杆率予以关注,发挥利率政策促增长的同时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进一步拓宽优化中国利率政策框架,延伸名义利率调控通货膨胀、实体经济和宏观杠杆的宽度,由不稳定规则转变为稳定规则,增强利率政策对宏观杠杆目标的调节功效,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不仅是知识领域的跨界合作,更是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历史传统交流碰撞的产物。统计入史有着不可更张的先天基因,不仅统计表与我国史表形式相近,而且统计材料翔实确切的要求与我国史学“记史求真”的传统相吻合。梁启超率先提出历史统计学这一概念,这不仅与他个人好制史表的个人习惯有关,同时也与他主动汲取先进治史理念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其业师康有为的影响。统计入史后,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多有提倡与实践。统计入史为整理史料与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自此,数字与图表结合的历史书写方式常出没于史籍之中,史学的数字人文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Risk analysis》2018,38(1):17-30
The extent of economic losses due to a natural hazard and disaster depends largel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sset values in relation to the hazar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affected area. Given that statistical data on asset value are collected by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China, generating spatially explicit asset exposure maps remains a key challenge for rapid postdisaster economic loss assessment.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introduce a top‐down (or downscaling) approach to disaggregate administrative‐unit level asset value to grid‐cell level. To do so, finding the highly correlated “surrogate” indicators is the key. A combination of three data sets—nighttime light grid, LandScan population grid, and road density grid, is used as ancillary asset density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for spatializing the asset value. As a result, a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sset value map of China for 2015 is generated. The spatial data set contains aggregated economic value at risk at 30 arc‐second spatial resolution. Accuracy of the spatial disaggregation reflects redistribution errors introduced by the disaggreg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errors from the original ancillary data sets.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proves to be promising. The example of using the developed disaggregated asset value map in exposure assessment of watersheds demonstrates that the data set offers immense analytical flexibility for overlay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hazard extent. This product will help current efforts to analyz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xposure and to uncover the contributions of both physical and social drivers of natural hazard and disaster across space and time.  相似文献   
7.
针对如何正确引导 GHG 排放的气候反馈经济损失下导向性技术创新,以实现长期的绿色增长这一问题,基于 DICE 模型,重构导向性技术创新不同的动力要素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生关系,建立了可体现绿色增长“均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非线性最优控制模型。数值仿真结果显示: 气候反馈经济损失不容小觑; 偏于生产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下社会生产力强劲但存在气候环境恶化风险,偏于减排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下气候反馈经济损失小但存在增长动力匮乏风险,二者虽均可实现长期的绿色增长,但中性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会更稳妥; 偏于生产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下人均消费变化率在短期内会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问题是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按照"自下而上"分析法对2000-2015年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进行定量估算,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将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划分为高、中、低三类碳排放区域,具体剖析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碳排放总量、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是衡量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指标。2000-2015年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而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则逐年下降,旅游业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2)区域旅游业三大部门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旅游交通是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旅游活动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而旅游住宿碳排放波动性较大。2000-2015年山东省旅游业累积碳排放总量为4 764.05万吨,其中,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大部门占比分别为66.52%、25.80%、7.68%。(3)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东部沿海 > 鲁中地区 > 鲁西地区,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则是东部沿海 > 鲁西地区 > 鲁中地区;从碳排放指标上看,山东省大多数地市位于中高旅游业碳排放的行列,东部沿海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经济区各城市区经济之间的联系程度及变化情况,探究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在整个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扮演的角色,选取珠三角九大城市2000~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一方面从GDP、劳动和资本3个方面运用KLD散度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算;另一方面结合引力模型和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等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内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程度呈现两阶段发展特征,在2013年之前呈逐渐加强趋势,但随后不断减弱;劳动和资本一体化程度整体上远高于GDP一体化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珠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程度影响较大;广州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明显,深圳经济发展的独立性较强,两大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内部其他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广州要继续发挥服务和教育产业优势,积极寻求与其经济合作潜力较大的城市探索互利共赢的交流模式;深圳应积极探寻与其他地区供求互补产业之间的合作可能性;调动具有较高经济合作潜力但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或任何经济发展联系的城市组合,探索适合彼此经济发展的合作途径;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珠三角资源配置范围,积极探索与香港、澳门合作机会,实现湾区内产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时间和空间得到迅速拓展。教育时空拓展正如一把双刃剑,给教育活动的实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享受机遇的同时也要迎接教育时空拓展所带来的挑战。通过分析教育时空拓展的内涵与表征,发现教师专业成长正处在社会化、终身化与数字化的发展大潮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育时空拓展带来的机遇,同时慎重应对由此面临的挑战,不断提高应变能力,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