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05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562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法家在与儒家“礼治”的争论中提出“法治”思想,并与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国家策略结合,变法图存的“法治”实践此起彼伏。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由此迅速崛起并最终吞并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帝国的建立是“法治”思想和实践的里程碑,大秦将集权专制和“法治”相互糅合,将法家重刑思想发展到极端,走向了崇尚暴力和滥刑滥杀的野蛮恐怖境地,导致天下怨叛,秦王朝二世而亡,君权至上最终将法治引向了集权专制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2.
道家哲学挺立于号称"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老子》的"道",以对"天"的理性认知,率先宣告了上帝世界的倒塌。"道",作为照亮中国哲学王国的第一抹阳光,以其生成的、联系的、复杂的宇宙观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循。从"道"这一宇宙自然的总规律出发,《老子》为人类提出了"无为而为"、"知常曰明"、"知止不殆"和"知不知上"的思维和行为警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有所作为,而自然的循环性、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在复杂、联系的宇宙自然面前的无知性,则全部都是自然法则的具体展现。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法则认知和遵循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和可持续的。《老子》"无为"、"知常"、"知止"与"无知"论,作为古老的东方智慧,尤其对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以来在自然面前膨胀起了征服欲的人类而言,是一种回归理性和科学的哲学矫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能进能出机制,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是我们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更是首次提出慎重均衡发展中共党员。但目前,一些地方的做法与当前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党员入口把关不严、党员教育流于形式、党员监督管理虚化弱化、不合格党员处置相对偏软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当从严把入口、强化监管、畅通出口等方面着手,健全党员队伍的进出口机制,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4.
罗马法上的人格同时规定了人在公法与私法上的主体地位,是一种通用型人格,因此罗马法上的人格是法律主体资格而非权利主体资格。德国法上民事人格采取的是权利能力理论,而商事人格采取的是商人"身份人格理论",即商人既是一种身份,又是商事主体,商人在获得商人身份的同时获得商事人格,成为商事主体。某一主体可以同时获得多重人格"面具",也可以仅仅获得单一人格"面具"。民事人格、商事人格等独立的类型化人格所形成的人格多重性,其缘由在于诸法合一向诸法分立的转变以及社会分工加深了"完整人"向"局部人"的蜕变。现代人格理论的缺陷在于将民法上的"人"当作法律上的"人",试图以"局部人(民法上的人)"替代"完整人(法律上的人)",将类型化人格(民事人格)作为通用型人格使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素养并未上升到“圣人”的高度,拾而不还的行为在现实中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经中外对比研究,发现给予拾物人报酬请求权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而“拾金不昧”的道德缺失也为遗失物招领付费制度提供了土壤。遗失物招领付费的做法在法理和实践中均有可行性,但在报酬比例的认定及该权利的排除适用上须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6.
阐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平事迹至今不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剖析以人废言的弊端,以张国光先生风范向刘世德先生进言,就马成生先生《杭州与水浒》提出不同看法,驳斥应守岩先生对耐庵故里——江苏兴化的诬蔑,呼吁海内外学人让施耐庵归真反璞。  相似文献   
7.
日本山梨县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从经济结构上看,表现在就业者的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和社会商品零售额等方面;从基础设施上看,体现在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医疗机构以及上下水状况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水平上;从人的现代化上看,反映在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方面。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8.
“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是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整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被寄予“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厚望。但是,育龄女性作为该项新政关联度最高的目标群体,在“单独二孩”政策制定和合法化过程中几乎处于失声状态,政策前评估基本忽略了这部分人群的立场和利益。当下社会现状和性别关系模式下,“单独二孩”政策可能对女性造成加大潜在的生育保障压力、加重养育照料负担、加剧就业困境等负面影响。“单独二孩”政策引发我们思考性别评估机制在公共政策中的缺席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摘要:《老子》一书,由于其用语的特异性,再加上时代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后人往往对其产生误解,如对老子的“功成身退”之道,一般人大都认为是消极的、出世的。若细究其因,乃是由于对老子的重要思想观念的曲解所致,如从“无为”、“不争”、“居下”、“柔弱”的思想出发,我们会发现,“功成身退”实乃法“道”而行,于积极有为之中,暗含着令人敬佩的谦退之德。  相似文献   
10.
孝悌是"仁"的根本和基础。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孝悌"思想作了重要发展:首先,把天地当作父母,把所有的人和万物都当作兄弟和朋友;其次,把孝悌由一种品德提升为一种精神修养。张载对传统孝悌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需要从孝悌开始,同时需要具备感恩和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