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6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中国人为大我争面子的行为与小我争(或护)面子行为间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人大我争面子行为的心理学意义.研究一结果显示:小我争、护面子导向量表得分双高组的大我争面子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一高组和双低组,即提示前者更需要采取为大我争面子的方式来解决小我争面子与护面子需要间的冲突;研究二结果显示:小我争面子导向高的个体会在能力类特质上进行自我增强,小我护面子导向高的个体会在共享类特质上进行自我增强,而大我争面子导向高的个体则同时在两类特质上表现出自我增强,即提示为大我争面子可以让个体同时实现两类社会赞许价值.最后,笔者针对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提出的本土化概念经常被误为是与现代化、全球化相对立的概念,并用之来作为反对本土化的理据。本文首先试图澄清本土化是指研究者在作研究时思考问题的本土化,亦即指研究者逐渐把自己文化传统放在研究思考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及行为之框架之中的过程。它与现代化及全球化这两个探研实质社会变迁的概念不属于同一层次,因此不可混为一谈,也无所谓相互排斥的问题。作者甚至发现目前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之讨论及研究急需要本土化,因此提出一个思考框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及全球化等概念整合起来,并且提出一些研究现代化问题着手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有关中庸的论述很多 ,但基本上走不出文史哲的范围 ,其论述方式大抵以考据及义理的阐释为主 (如葛荣晋 ,1 991 ;杜为 ,1 986 ;王民 ,1 987;郑琳 ,1 992 ;王大千 ,1 994;王邦雄 ,1 984;王开府 ,1 970 ;罗光 ,1 989;Chou ,1 979)。从社会或行为科学的观点来探讨的 ,为数甚少 ,而且集中于心理学范围 ,主要视中庸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如杨中芳、赵志裕 ,1 997;赵志裕 ,2 0 0 0 ;郑思雅等 ,1 999;黄晒莉 ,1 996 ;PengandNisbett,1 999)。中庸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题目 ,一方面由于它是儒家思想中理论性较强的概念 ,然而更…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抑郁     
与西方人不同,我们中国人更倾向于根据不同环 境、“面子”来表现,真正情绪在外表看不出来;我们习 惯启动否定的机制,抑郁感受一产生就压抑下去,强撑 着自己什么事儿也没有;我们崇尚和谐与中庸,所以在 矛盾出现的时候,往往以为息事宁人更好。这样的文化 传统,也许正是中国式抑郁的温床。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工具和研究内容,渊源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作者以自己二十年来的体验和台湾近三十年向西方学习所叠积的经验得失,证明如果将西方社会心理学直接照搬或移植于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只能导致重复、肤浅并与中国脱节。因此,作者恳切希望我们注意,欲要避免重走这样的冤枉路,就应抛弃懒惰和传统的“从师习性”,从头开始,脚踏实地地对中国人自己的社会行为作本土的考察和描述,并进一步创造出可以涵盖中国人行为的理论架构,设计出真正适合于中国人的研究工具,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在中国,都属于近年重新恢复的学科,在开放的形势下,两者的研究都面临着如何有效地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开辟自己的研究道路的问题。我们认为,作者的见解和建议,不仅对社会心理学,而且对于整个社会学的研究,都有着参考的价值和意义,故将全文发展,荐介于读者。 本文原是作者为北京社会心理学会学术讨论会所作论文,发表前又经本人重新修改并补充过。  相似文献   
6.
杨中芳  林升栋 《社会学研究》2012,(4):167-186,245
本研究的目的是就杨中芳(2010)提出的"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中的13个关键构念加以测量及进行相关分析,藉以探看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否与杨氏构念图的构想一致。同时检验结果也提供了未来修订该图及相关测量工具的方向。这13个关键构念分别为:"两极感知"与"转换感知"的认识世界方式、"待人守则"、"拿捏意识"与"处世信念/价值"的处世原则、"趋势掌握"与"多面性"的择前思考、"整合性"的抉择策略、"和谐性"的抉择执行、"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的事后反思,以及"生活满意度"与"安适感"的事后心理状态。厦门大学128名大学生参与了这项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除了"转换感知"外,本研究的其他关键构念间的相关形态大致与杨氏构念图中的构想吻合,表明这些关键构念确实有联系成一体系的现象。然而,由于"转换感知"的例外结果,不论对有些关键构念的设想及测量,或对杨氏构念图本身,都有再思考及修订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前言 最近几年来,大陆心理学界流行争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应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在目前中国社会心理学正在寻找发展方向之际,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本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大家对这个名词到底代表什么意义还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以致使赞成及不赞成的两方常常在争得面红耳赤之后,才发现原来彼此观点相当一致,只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   总被引:128,自引:0,他引:128  
本文主旨在于从文化的根源,去寻求一个理解现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架构,从而可以凭之来进行“有的放矢”的实证验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评述了西方人际信任研究,再对现有的有关中国人人际信任研究加以综述,然后在吸取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以人际关系的角度,提出一个以社会义务为基础的本土人际信任模式,最后,再依此一模式,简单地整合现有研究并建议一些新的研究人际信任之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