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1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朝代的"王",或曰"皇帝",一开始创基时大都有一点本领或业绩。到了末代的"王"或"皇帝",就成了这样那样的可怜虫。夏桀饿死夏朝的启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他的父亲禹因治水有功,只是被部族推举为带有不固定性的首领,到了启才确立了国号"夏"且有血缘承袭性的王。夏禹的第十四代孙子叫夏桀。  相似文献   
2.
毛志成 《老人天地》2014,(10):29-31
像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母亲,这就是家。 不幸的人,父母已远走,满怀的爱无处投递;幸运的人,父母健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在"情感"版组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名人专栏,邀请各领域名家、名人,以他们饱蘸激情的笔触,书写感人至深的父母情。  相似文献   
3.
毛志成 《领导文萃》2009,(21):80-82
这里说的“特有”,就是只有中国才能出产,外国是很难寻找的。这里说的“种”,包括人种、物种、事种、语种,等等。当然,有些事物奇而不怪,含有独特的优质因素,应当尊重并努力开发其中的文明能量。这样的好东西,中国历史上也不乏。但有些东西只是怪异,只是使外国人闻之吃惊、见之瞠目而已,从中找不到一丝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执政与读史     
<正>各级领导干部,上至中央下至乡镇,读一读历史都于执政大有益。即使是十足的平民百姓,懂一点历史也有好处,至少会有助于自己做个明白人。  相似文献   
5.
一味地躲避,在人际交往中自然得不到好的交际效果,而“善于”,就不同了。能做到“善于”,是要有一点艺术性的。 对于有的人,我们要力求亲近他;而对于另外的人则必须(至少是尽可能地)躲避。否则,谁也不会愉快,落得满座不欢,乃至无端结仇。 对什么样的人要善于躲避呢? 摆“大人物”架势的人 名副其实、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我见过一些,他们之中有的人很热情,平易近人,很有平民感。这样的人,我乐于亲近,因为大人物的社会视野、社会见识总是大些、深些。 但对那种总喜欢摆“大人物”架势的人,拿腔作调的人,见面后我往往草草地…  相似文献   
6.
治一治"贱"     
这里说的"贱",是有特指的,而不泛指一切带有"贱"字之义的人和事. 一个人只是穷了一点,至多只能称之为贫贱;一个人地位低、权势小或者无权无势,也只能称之为卑贱.对这样的人不要傲视,不要嘲讽,说不定这群人里潜藏着君子或智者.  相似文献   
7.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以及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乃至政治家、理论家的意识里,“清官”、“好干部”的构成要素大都是掌权者的个人品德、个人行为。古代的一个“相爷”、“巡案大人”、“县太爷”周济了一个乞丐,资助了一个书生,路见不平教训了一个恶人;今天的某位“大首长”、“老干部”,途经某  相似文献   
8.
一个“界”的不作为,如政界的不作为,财界的不作为,法界的不作为,文界的不作为,如果只限于“一”个(包括一个界或其中的一个人),未见得怎样可怕。怕就怕不作为的事被视为正常,进而发展为普遍化、流行化,现在是否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我看连某些“界”内人士本身持否定态度的也不太多。只不过是:他们连自己的不作为也推给这样的理由:“没办法。即使我一个人怎样想治一治不作为,最终也是无能为力。”对治理不作为表示无能为力,这同样是可怕的事。政界的不作为,根本原因是正经之“权”的疲弱和低效(乃至失效)。政府权力的第一职能或首要职能是为民…  相似文献   
9.
由“阿弥陀佛”说到“21世纪”毛志成佛教信徒以及俗界众人,口头禅之一便是“阿弥陀佛”。但在实际上,此“禅”何意,怕是盲念者多,真知者少。弥陀佛是一尊佛的法号。此佛是何佛?答曰:未来佛。中国语汇中吸收了不少佛教用语,如“世界”、“幸福”、“真谛”、“觉...  相似文献   
10.
历代为都的北京 ,影响着北方文化和北京文学 ,使文人的政治情愫与文学情愫日益近缘 ,形成了北京文学“有为”的历史品格。历史上源于北京的思想和文学革命都与北京语言导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