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64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来说,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资源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约束,始终是国家政权建设和完善基层治理体制绕不开的问题。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并随后大规模向农村输入资源,但一个新的资源耗散结构的形成,蚕食了国家输入的各项资源,使乡村治理陷入新一轮困境。要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实现国家与基层社会、国家与农民的有效对接,关键在于改变资源输入体制、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农村中间阶层、增强基层社会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陈锋 《社会》2015,35(3):95-120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资源的不断输入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契机。然而,资源输入乡村社会,基层组织却无法有效承接,并遭遇官民不合作的困境。基层组织主要呈现出两种样态:消极作为与难以作为,以及富人和灰黑势力主政后的摆平式“积极”治理。两种治理形态皆导致国家公共资源的耗损,基层组织的权威与合法性进一步下降。在资源不断输送的利益链条中,权力寻租者、地方富人与灰黑社会势力、谋利型的机会主义农民等几个行动主体相赖相生,形成分利秩序,普通民众被排除在外,乡村治理出现内卷化。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家在压力型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产生的张力,并在推动乡村社会从整体性支配向技术治理转型中产生的结果。这一转向试图建立新的公共规则,却使得乡村治权弱化,缺乏公共规则实践的强制力保证,造成国家、基层组织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与责任的连带制衡关系发生断裂,乡村治理陷入新困境。  相似文献   
4.
5.
村干部因直接接触上访群体和落实信访政策而成为信访研究热点。多数研究文献对村干部的定位是上访事件筛选者,忽视了村干部在信访制度中的多重身份。在转型时期的信访制度下,村干部不仅是沟通“国家—社会”的双向代理人:既协助国家维持基层稳定又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且可能成为上访制造者:或因侵害村民合法利益使自己成为信访事由,或因治理需求和私利驱动参与村民上访。这些都表现出信访场域中村干部的身份的复杂性,其生成与“国家—社会”的结构夹缝、信访制度的刚性和资源下乡的拐点密不可分,分析这三重逻辑有助于全面理解基层官员与制度运作之间的互动和乡村治理权力再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社工B问:某地发生的一次灾害事件中,有些人员遇难。遇难者的家属们十分悲伤和痛苦,并表达出对当地政府的强烈不满,认为灾害发生的背后有政府的责任。社工获得了机会介入此次事件的后续处理。面对遇难者家属们悲痛的情绪及因之产生的棘手事态,社工应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7.
8.
在一些社会工作的理解与实践中,存在着片面而错误地强调专业性而缺失社会性的偏向.也有一些论者在对社会工作之社会性的认识上有偏颇,从而将其与专业性对立起来.本文力求从社会学、社会理论及社会心理学等关于社会性的论述出发,辨析确认社会性的全面准确意涵;进而寻求更好地理解把握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含义.本文提出,社会性最基本的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性,而社会工作之社会性即是贯注这种人与人交往联系的视角,以之为目的和手段.同时,社会工作的社会性也正是其专业性之所在,其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并无矛盾,而恰恰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的收益内化效应和外部效应使其具备了私人产品属性和公共产品属性的双重特征。前者对效率的驱动与后者对公平的诉求形成的逻辑悖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价值判断,在西方自由主义向福利制度转变的实践中具有趋向统一性。高等教育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根本路径在于其价值观的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教师人格魅力是教育的载体和风帆,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资源是否丰富,教师是否有魅力。文中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