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杜维明先生先后有过两次访谈。第一次是1992年94在哈佛当“文化中国:理念与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之后.我们谈了大半个下午,嗣后写成《“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一文,发表在我主编的《中国文化》杂志上。  相似文献   
2.
晚清新学叙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之新学实有两个脉系一是由传统今文学转化而来的趋于政治化的新学,以康有为为代表;一是以直接译介、输入西方学术思想为职事的启蒙派新学,以严复为第一号翘楚.前者把目光放在朝廷上,热衷于现实政治秩序的变革,学术思想不过是达致政治目的之手段;后者着眼于知识阶层,希望通过传播新的学术思想来推动民众的精神觉醒.  相似文献   
3.
刘梦溪 《浙江学刊》2004,4(3):138-146
晚清唯识之学力谋重振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华学术传统中唯有佛学之唯识一派思辩程度甚高,可作为与西哲对话的逻辑基础.熊十力于此最具理性的自觉.<新唯识论>和唯识旧师的区别,主要是熊所建立的哲学体系具有新儒学的种种特征,而不是一个佛学的体系.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给以高度褒扬的是马一浮.1927年熊十力到杭州养病,请马先生为<新唯识论>作序,两人从此成为相契之好友.但熊、马的学术思想亦存在分歧.特别是后来围绕着复性书院的办学而交恶.但他们彼此仍有关切.1955年之后,不见两人具体的文字联系.  相似文献   
4.
刘梦溪 《领导文萃》2009,(5):121-124
《红楼梦》的管理思想在两个人物身上表现得最集中,这就是王熙凤和贾探春,并且都有特别的情节。前者在书中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后者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在第十三回,一在第五十六回。两个人物,两段情节,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国盛(天涯社区人物频道主编、博客发展中心运营总监。以下简称“李”):最近几年公众好像很关注“过去”.比如电视上的于丹热,书店中的“历史”热。刘教授.您怎么看待这个潮流?  相似文献   
6.
刘梦溪 《社区》2013,(23):42-43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逸品独标,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了。毕生佞佛、三次舍身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写道:“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短长,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有模有样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相似文献   
7.
8.
2008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举行成立30周年院庆。很多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大师莅临祝贺。庆典大会上,教师代表、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的发言虽篇幅不长,但旁征博引,论述了人何以成才,才何以堪用。其好学、力行、知耻的主张,对于我们如何培养人才,有启迪精妙的作用。刘先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著述等身。文化是“化人”的,人之成才,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和滋养,亦即需要先进文化的化育。中国文化有许多精粹,化育了我们历代才子骚人,延续了民族创新发展的伟业。在我们大力推动人才事业发展的今天,刘先生的一番话,对于我们培养德艺双馨、行己有耻、堪当大任的人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学术演讲成风,不佞也难能免俗,或大学,或学术机构,或省市、中央部门的热心此道者,诚诚相邀,却之不能,便也有几次误入这以口说学的“迷途”。加之研究生的授课,更是责无旁贷。当然可以辩解说,我国原有讲学的传统,宋人尤长于此,明人继之不衰,只有清朝施行文化专制,惟恐知识人士不顾“天良”,把背地里的“腹诽”变成当众的“口谤”,索性取缔了讲学活动。晚清变法维新的潮流不可遏止,爱新觉罗氏的统制欲坠摇摇,讲学之风遂又兴起,而尤以欲“营一隅而为天下昌”的义宁父子(陈宝箴和陈三立)所倡立的湘省南学会,讲论之风最著。南学会的讲论每…  相似文献   
10.
读了丁伟志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与宏观历史研究》(载《人民日报》1981年8月25日)一文,感到很兴奋,同时又有点不满足。兴奋的是,丁伟志同志试图提出史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社会科学研究将是很大的推动,意义着实深远;不满足的是,文章阐述得尚有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