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据说,自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期,欧洲大陆曾经掀起过一场“中国文化热”的浪潮。那时,西方各国对中国的文化极为推崇,赞誉鹊起,视中国文化为一切文明的样板和楷模。在号称走在欧洲文明前列的法兰西,人们总是兴高采烈地竞相谈论中国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伦理、生活方式、服饰打扮乃至日常用品等等,竭力在各个方面效仿中国,甚至在舞台上也出现了表演中国社会生活的戏剧。当时的法国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伏尔泰高度评价中国,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要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就必须注视东方;东方是一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7·16”重要讲话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来说,坚持“双百”方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和保证,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应当承认,哲学社会科学虽然属于科学的范畴,但它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曹、孙是双姻亲曹魏和孙吴各举刀枪,在战场上拼拼抢抢,厮杀了几十年。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个不共戴天的仇敌,原先还是“亲家”,并且这种“亲家”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且看《三国志》卷46上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将古代的小康思想,创造  相似文献   
5.
明确报刊的党性原则的是列宁,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这一思想,党性原则成为我党报刊遵循的根本原则。在马克思早期新闻实践中,"人民报刊"的思想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毛泽东从党报的立场、服务对象、办报方式等多层面论证了党报的"人民性"原则。党性和人民性原来是两个互不搭界、各有使用范围的概念,中国共产党提出党性就是人民性,将二者巧妙而精致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提升人民性的地位,将它与党性并列,这既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做出的最新重大判断,又是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最新理论突破和最新理论结晶。从本质上讲,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只有坚持党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性,只有坚定反映人民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性。党性和人民性结合得越是紧密,党性与人民性兼容得越是贯通,就越是有利于我们加快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步伐。  相似文献   
6.
孙策遭暗杀的必然性孙策嗜杀,史家共目之,共识之。细究起来,孙策这种举止似乎又是不得已而为之。试思之:当时江东群雄割据,兵革扰攘,孙氏既非名士,又非高门,当地的“地头蛇”们如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庐江太守刘勲、吴郡太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评街亭之战街亭之战的知名度在中国历史上颇高。其实,就这次战役的规模和重要性而言,不要说在中国古代军事史轮不上它的地位,就是在三国军事史上,也是排不上它的座次。它的出名不在其本身,而在由其本身导致了一出戏剧性场面的出现:聪明绝顶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7·16”重要讲话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比较农业、汽车业等行业而言,入世对我国传媒业的冲击虽然不算特别大,但影响却是深刻的;在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冲击少数是直接的,多数是间接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凡事有利有弊。入世对我国传媒业的利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