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5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熊召政 《社区》2014,(14):52-53
在中国古代,尽管当官始终是最荣耀的事情,但人们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最好的职业,却不包括官员。尽管我个人认为,终生当一个读书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但古人并不这样认为,古人将贤人分为渔、樵、耕、读四种,第四种才是读书人。  相似文献   
2.
研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某一个人物,生在某一个朝代是福气,头上戴着光环,到处受人尊敬。换到另一个时代,便成了天地难容的人物,不但吃尽人间苦头,弄得不好还会毛掉性命。杜甫说李白“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其意很明显,道的是李白不合时宜,世人都不喜欢他,必欲诛之而后快。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朝代,都会产生很多名人。而名人又分两种,一是载诸史籍,一是在老百姓中流传。载诸史籍者十之八九都会被后世遗忘。因为除了史学工作者,很少有人会花大把时间去啃那些枯燥乏味的史书。而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的人物,则是真正的名人了。  相似文献   
4.
熊召政 《领导文萃》2008,(15):57-59
张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总结他用人的经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说得多,办成的事儿却少。  相似文献   
5.
非常有幸接受长江大学的邀请,来和同学们做心灵上的碰撞和交流,我好像记得是第三次来长江大学和学生们交流."致远计划",我感觉非常有意思.因为诸葛亮讲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相似文献   
6.
熊召政 《领导文萃》2009,(18):48-51
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姚广孝本为医家子,十四岁度为僧,名道衍。” 姚广孝出身于江苏长州一个富裕的医家。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是在研读儒家典藏与修习诗词歌赋中度过。但凡有异禀之人,天生就有叛逆性格,于不经意处,  相似文献   
7.
在明初五十年中,朱元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断制造大案。辅佐他开创基业的有功之臣,大部分都被他以各种理由诛杀或者放逐。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自觉与作家的责任——《张居正》创作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现实小说相比,历史小说更能体现作家创作上的自觉,因为历史小说要兼顾历史与小说两个方面,其作者首先应该是史学家,然后才是小说家.因此,"写什么"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尤其重要.要想弄清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皇权统治或日国务活动家的基本特征,应该着重关注两个系列的人物,一是帝王系列,二是宰相系列.选择张居正作为研究和塑造的对象,是基于三个考虑:(1)他是典型的"士"的代表;(2)他所领导施行的"万历新政",比之商鞅、王安石推行的改革要成功得多;(3)明代的国家体制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张居正的悲剧,不仅仅具有封建性,更具有民族性;不仅仅具有政治性.更具有文化性.张居正应是历史中的人物,更应是文学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熊召政  亚有 《现代交际》2008,(12):36-36
张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总结他用人的经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说得多,办成的事儿却少。有这么一个例子,就是对于海瑞的任用。在那时,海瑞就已经成了一个清官形象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盘算如何巩固政权,永享国祚。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但重中之重的仍是这个问题。他首先杀掉宰相胡惟庸,并因此永远废除中书省,并诏旨“自此有敢议设宰相者,杀无赦”。在朱元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