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在对待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及其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权利问题上,从一八七五年马克思写作《哥达纲领批判》,到我党现在批判“四人邦”这一百年间,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的骗子曾经进行了多次激烈斗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批判了拉萨尔的所谓“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谬论,首次完整地提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并肯定在产品分配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  相似文献   
2.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也就是价格规律。列宁说:“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表现。价值是价格规律,即价格现象的概括表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商品制度和货币交换,作为商品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必然起作用。因此,实行正确的价格政策,正确制定价格体系,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种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或者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方式。这种观点在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其他一些论著中得到了经典的确认。从此以后,在一些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就以此为准立论,似乎再没有讨论的余地了。 其实,这是强加给马克思的一种观点。马克思在发现这一原理的最初文献里不是这样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二大为全党全国人民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 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  相似文献   
5.
劳动是报酬的基础,劳动差别是报酬差别的依据。只有承认劳动差别,才能承认报酬差别。“四人帮”不承认报酬差别就是建立在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劳动差别这一基础上的。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个人劳动,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表现为社会劳动,而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劳动。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刚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三大差别还严重存在,因此,社会主义劳动的社会性质的表现还是极不充分,特别是在集体经济内部,这种社会性质的范围还是很小的。所以,在计量劳动时,还不能仅仅用劳动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而且还要用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成果(通常用价值、价格和货币来表现)来计量。这里就产生了计量劳动的二重性方法,即对劳动时间的计量和劳动成果的计量。计量劳动的二重性方法又决定了计量劳动报酬的二重性方法:既按劳动时间计酬,又按劳动成果计酬,并且使按劳动时间计酬和按劳动成果计酬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1978年起步的、由四川开端的、从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入手的经济改革试点,正在全国范围内有领导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经济改革的实质,是把统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改革成为自负盈亏的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或者把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间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成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直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老的工农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7.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须处理好劳动和报酬的关系,使劳动者能够实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劳动是报酬的基础,劳动量差别是报酬量差别的依据。只有承认劳动差别,才能承认报酬差别。林彪、“四人帮”不承认报酬差别,在分配上搞绝对平均主义,就是建立在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劳动差别这一虚假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从理论上彻底铲除林彪、“四人帮”这一虚假基础,使劳动报酬差别反映按劳分配规律要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就是社会主义资金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价值的增长过程的统一。通过对社会主义资金的性质、构成及其运动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是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决策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用等各创新要素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实践。工作实施5年来,形成了稳定的政策体系、长效的工作机制、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在取得较好工作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派出人员数量少、扶持力度弱、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借鉴前期宝贵经验,提出下一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政策环境、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网上服务平台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