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7篇
人才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王树增 《领导文萃》2012,(17):99-102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除了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成果之外,我们总在说学知识、学文化,这里的"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积累,一般是指教科书式的知识,包括我们现在所有能够认知世界的方法和规律性的认识。还有一种说法,当我们指责一个人不怎么样、不顺眼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个人没有文化",恐怕这里的"文化"内涵就复杂很多。我们绝不是说这个人不识字、没有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  相似文献   
2.
王树增 《中外书摘》2009,(12):63-67
美国的对华政策和马歇尔使华 1945年末,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双十协定》签订后,依旧爆发了相当规模的军事冲突,这让美国人深感不安。不安的加剧来自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关于中国形势的报告。  相似文献   
3.
王树增 《社区》2012,(8):38-40
蒋介石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他的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政府军对抗。蒋介石一生中唯一一次到延安蒋介石飞到了延安。国民党军的最高统帅以占领者的姿态进人共产党人的“巢穴”,这一事件在国民党方面看来极具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之死     
100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李鸿章,相信对仍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人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5.
王树增 《领导文萃》2007,(1):124-129
在欢迎张国焘的酒会上,大家都有意回避着不同意见 毛泽东和张国焘彼此失去联系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毛泽东去了中国农民中间,张国焘则去了遥远的莫斯科。两年后,张国焘回国即被中央派往鄂豫皖根据地,那时毛泽东正率领着一支红色武装转战于井冈山的密林之中。  相似文献   
6.
1900年中华帝国的大混乱有一 个显著的特点,即:帝国历史上几乎所 有的"造反"都发源于南方,最近的一 次便是发源于广西蔓延至长江下游广 大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而1900年的 农民"造反"却发源于帝国的北方,蔓 延的走向也是一直向北。当帝国的整 个北方都已经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相似文献   
7.
长征开始前,当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符、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国红军总怀司令部——构成苏区指挥中枢怕宠大机构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快速运转。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林彪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个心结。1946年4月至5月间,林彪曾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国民党军展开血战。战斗第8天,林彪就已清醒认识到我军作战的弱点,但他为何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13天后,“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重庆《大公报》上说。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前的11月7日,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死了。 在大清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令人难以置信,仿佛中国近代史中所记录的众多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