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统计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改革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存在职业与工资上的差别,二是劳动力流动没有伴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缩小。本文对这两个现象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工人的重新配对(劳动再分工),进而造成了职业上的差别,并提高了当地工人的工资。其含义是,劳动力流动不仅提高了总体的经济效率,而且可能是一种“帕雷托改进”。经验检验也支持了劳动力流入对工资增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从日本农业中借鉴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笑寒 《决策》2001,(11):25-25
作为中国内陆"振兴政策"课题组成员,我于2001年9月27日至10月6日对日本进行了考察,考察主要围绕日本的农业问题进行.通过本次以及一年以来的其他两次考察,形成了对日本农业的基本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改革时期中国各地区工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02年中国各地区工资的演变。研究发现:(1)虽然各地区工资在1978—1991年间表现为显著收敛,但在1992—2002年间呈现显著发散。即使控制了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也并不改变。这一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初始工资相对低的、东部区域的工资相对于中西部持续上涨并超越导致的。(2)对于几乎所有地区的相对(全国的)工资的时间序列,单位根的假设不能被拒绝。但混合所有地区数据的、考虑地区固定影响的自回归模型的估计表明,工资序列受外部冲击的影响总体上是暂时性的。证据还表明,劳动力的流动在改革以来是不断加剧的。基于以上的发现,文章提出了一种借助于二元经济和地区间产业结构异质性的假说,说明工资发散可以与劳动力流动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国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随着其人均GDP增长呈现先加速下降而后减速下降的趋势,分界点就是刘易斯转折点。跨国平行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刘易斯转折点在人均GDP为3000美元至4000美元(购买力平价2000年国际美元)之间出现。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越了这一水平,但农业劳动力比重远高于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世界平均水平,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仍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担的国家文物局课题“中国文物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前景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感谢国家文物局的资助,以及李子奈、吴栋、李稻葵教授和齐良书老师等对论文的有益帮助。作者文责自负。①本文的旅游(英文tourism)特指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观光旅游(或游览)活动,区别于商务(或公务)旅行活动。②近段时间国内许多景点门票提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门票从158元正式上调至245元;黄山风景区旺季门票价格由130元调整为200元,淡季门票由85元调整为120元;九华山风景区旺季门票价格由90元调…  相似文献   
6.
各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随着各国人均GDP增长呈现先加速下降而后减速下降的趋势,分界点就是刘易斯转折点。跨国平行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刘易斯转折点在人均GDP为3,000—4,000美元(购买力平价2000年国际美元)之间出现。中国的人均GDP超越了这一水平,但农业劳动力比重远高于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世界平均水平,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仍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