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丁慧倩 《回族研究》2012,(3):103-106
本文以明代北直隶真定府定州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清真礼拜寺记》为主要史料,分析了此次修寺参与者的军卫背景,分别来自定州卫和北直隶其他卫所。笔者认为这正是定州清真寺的特点,即具有强烈的军卫色彩。  相似文献   
2.
华北回族聚居区在形态上相互分散,没有统一的组织,但又共同保持着本民族的特性,表现出民族的统一性和与周围汉族居民不同的社会、文化特点。聚居区内部依靠一套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组织管理运作体系,固守和维系自身民族特色。与此同时,聚居区又与其所在的汉族主流社会发生各种关系,通过与国家、主流社会的交往和调适,达到与地方社会协调发展的效果。本文以清代沧州城回族聚居区为个案,探讨了聚居区在坚守本身特色与融通内外社会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明清时期清真寺内的历代修寺碑刻、牛街《冈志》以及晚清民国时期各回族报刊展开的社会调查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明清以来北京城区及关厢地区清真寺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并透过清真寺的修建,了解明清两代北京回民聚居区域的空间变化和历史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明清山东青州回回历史记忆的变迁为个案,讨论了其祖先移民历史记忆从明代"都人南迁"的故事到清代强调祖先"出于回部"的变化。笔者认为,明代"都人南迁"的表述更为靠近元明鼎革之际回回人的真实生活境遇,而"出于回部"的表述则受到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历史事件的影响。"出于回部"的表述说明青州汉人和回回人对回、汉族属的识别在清中...  相似文献   
5.
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小伙巷的民间组织“老义学”,已和这个历史悠久的回族聚居区共同经历了近 150年的风风雨雨。“老义学”顾名思义是民间自办的义务教育组织。依据现存的一块碑文可知,老义学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乡中 20余位热衷公益事业的前辈,共同捐资购得“小伙巷栅栏口西,金家胡同南口迤东,路北回姓草房一间半”,成立了清真义学,即现在的老义学。之后,义学集资将草房改建为灰瓦房。民国初年,清真大寺将其在义学东旁的一条公地划归义学所有,义学将房屋扩建成北房两大间,房契交于乡绅穆文和保存,并集资将义学简章五条刻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