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徐世璇研究员,致力于汉藏语言、濒危语言的研究实践和理论探索近30年,著述颇丰。尤其是作为濒危语言研究和语言纪录典藏的先觉者,于民族语言及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一前沿领域所进行的开拓性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2.
濒危语言资料的调查同一般的语言调查相比有其独特性,这是由濒危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对濒危语言资料的记录会同以往的语料收集不尽相同,其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展示一种语言的真实面貌,长久地保存自然的原始语料,为后代留存一份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南部土家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分别从数量、类别、形式、层次、运用等方面分析汉语借词的共时特点,剖析形成特点的原因,并以此个案为基础,归纳濒危语言词汇系统变化的普遍规律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结合具体例证对语言接触在词汇系统中的影响进行讨论,提出并论证了以下问题:借词这一基本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对词汇受外部语言影响引起的各种复杂变化进行分析归类;论述借词和词语输入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两者之间进行区别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语言濒危主要由语言交际功能退化而导致,但是在濒危过程中语言结构的变化不可避免。一般来说,濒危速度越快的语言其结构系统的变化越小;濒危速度越是缓慢而漫长的语言,结构系统的变化越大越复杂。像土家语这样受到汉语长期而深刻(密切)影响逐步趋于濒危的语言,我们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来观察语言接触对其结构结构的影响,可以看出语言在逐渐衰微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变化,看出濒危语言结构系统衰变的一些共同规律。南部土家语结构系统的变化全面而深刻,最终可能变得面目全非,成为语言质变的一种类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语言濒危原因探析--兼论语言转用的多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大量语言濒危现象为例证 ,对引起语言濒危的原因进行分析 ,认为产生语言濒危乃至消失的原因有两类 ,其中由于主动的语言转用造成的本族语消失是产生当代语言濒危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影响语言转用的人口比例、文化基础、经济优势等多种基本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这些社会因素互相交织在一起 ,对语言的使用发生综合的影响 ,最终由取得优势的因素决定语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