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迪尔凯姆和韦伯解释社会所依赖的路径和视角之不同来看待他们在方法论上的差异.而笔者认为,尽管迪尔凯姆和韦伯在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上迥然不同而导致各自解释"社会"的范式也有明显差异,但他们终因"社会学"的学术范畴走到一起.因此,本文拟在分析二者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沟通二者的桥梁,为避免新时期社会学方法论走向两个极端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情缘是融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儒家文化为一体的一种民族精神 ,它在长期的社会互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社会互动模式。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精神 ,虽经历史的沧桑 ,至今仍对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笔者试图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及其行动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在当前我国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情缘对我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化时代,青年是网络参与的主体,其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网络的舆论动态,同时,网络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年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有必要关注青年个人的网络行为及其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来的群体性特征。青年网络行为表现出共性特征:把上网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网络购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网络行为折射出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变化;认为网络有一定的诱惑力,但不应沉溺其中;认同网络对于人际互动和交流模式的影响。同时青年群体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代际差际,在网络应用方向和目的上,"70后"更倾向与实用性的网络工具,而"80后"、"90后"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国有企业很多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即使在已经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今天,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模式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普遍性的经营体制变革到“抓大放小”国家战略性调整以及后来的股份制改革等一系列的变革过程,应该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并正在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受计划体制下“国有单位”‘集体劳动”“平均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着种种来自旧体制下文化“惯习”等嵌入性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问题,甚至部分中小型国企一度陷入困境.笔者认为,这与其说是经济的问题,不如说是社会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变革中国企A的嵌入性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以期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认识在体制变革中国有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探寻乡村的出路问题理应成为社会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由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家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当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背景下探寻乡村出路的时候,一种新的乡村发展理念能否在历史上的乡村建设运动给予我们的启示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这两者的聚合中得以培育,这将成为新形势下乡村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新乡村治理理论视野下的以乡村诸要素“现代性”培育为核心内容的乡村社区建设运动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一个较为合理的社会学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酷与痛的边缘--当代青年生活价值取向及其困惑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网络平台与大众传媒在促进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同时,也带来"时空压缩"与"空间抽离"情境下的社会事实的解释范式.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把青年生活价值取向的研究放在一个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等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时空中去分析将具有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乡村知识群体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但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群体较少有人关注。事实上,这一群体一直在乡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与历史上的乡村"士绅"有着渊源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国家与乡村、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它对整合乡村、传承文明和推动乡村现代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很可能是当前各种传统整合力量均已衰弱背景下探索新整合机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是现代人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决定着一个人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也是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是否具有现代性人格的重要标志。对352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认知性道德价值观与实践性行为价值观及其行为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本问题在于大学生公共性行为价值理念并未内化为其行为准则,显示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不足。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推进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公民素养和公共性行为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