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本文运用人类学理论方法,对在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普遍存在、内容多元、形式丰富、极富功利色彩的民居灵物进行与之有结构性关联的少数民族宇宙观、宗教仪式禁忌和空间象征几个范畴的解读,以阐释民居灵物所蕴含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并时与之相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策略提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与人类学有渊源关系。博物馆人类学所指涉的基本概念包括"在博物馆中实践的人类学"和"有关博物馆的人类学"两方面。前者指博物馆物品征集(人类学田野工作)、博物馆典藏研究(民族志物品的意义诠释)、博物馆展示与教育(文化的建构与诠释);后者主要关注内容包括社区博物馆的在地化思考、信息时代的博物馆知识建构与文化多样性、博物馆知识生产与非遗保护呈现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3.
"哲玛提"是回族穆斯林形成并赖以生存的基层社会组织,是人们理解回族社会的窗口。"哲玛提"文化模式并非否认回族社群的文化多样性,而意在提供一种准确把握回族社群宗教本质的理论框架,是从公民社会视角理解当代少数民族宗教社群的尝试。笔者以云南巍山回族"哲玛提"为个案,基于穆斯林社群的世界同一性与地方异质性,发展与调适等理论前提,从认同边界、核心领域、行为模式、经济制度、体制保障五方面,对回族"哲玛提"社群文化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建构与阐释。  相似文献   
4.
根据美国社会学学者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分析模式,当前对云南沙甸这一典型回族农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功能进行个案研究,是政治人类学的重要课题,在云南少数民族社区中具有典型意义,体现出村寨政治、经济和宗教三方代表的权力主体在共谋互存以及发展中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阶段,如何使遗产旅游促进精神家园建设持续深入,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社会考察、政策分析和学理探究,对遗产旅游与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在关联以及遗产旅游促进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原理、实效体现等关键问题进行阐释,以期对遗产旅游与精神家园建设议题进行初步的学术话语建构。遗产旅游与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在关联,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学术理论和国际经验三个层面。遗产旅游促进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原理体现在表征与非表征两个系统的相互依存与共同作用。遗产旅游促进精神家园建设的效果体现,可简要归纳为夯实精神家园建设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和培育共有精神家园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文化圈与文化层、文化生态、文化空间、文化认同、文化变迁、文化再生产等是与民族文化保护有关的重要人类学概念。基于中国民族文化保护现状,以上人类学理念的中国本土化应用,应体现在四个方面: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营造多元文化共荣的文化理念与社会氛围;倡导社会、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推动文化利用与传承保护的良性互动;培育民族文化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再生产创新机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态建设,完善文化保护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回族教育,其发展与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治环境、民族内部的主体性与文化自觉息息相关。相对国家主流教育,回族教育始终属于少数民族民间教育,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性、宗教性、民间内敛性与调试工具性。回族教育通过自身与时俱进的调适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始终起到积极作用。当下云南回族民间教育的调适与发展,表现为不同层次民间教育文化圈的回族文化再生产。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力量和国际环境对中国回族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回族教育危机,应加强回族民间社团的组织与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回族民间教育体制创新,积极谋求社会化的民族教育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民俗研究从历史研究的传统维度转向注重当下人们的生活世界,开始重视民俗的意义理解和文化阐释,强调将民俗事象纳入地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整体社会结构中加以考察。"空间"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文化空间"作为指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形态和样式的人类学专门概念,已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中。而民俗作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却鲜有人关注其空间属性和空间视角的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空间主要有日常生活文化空间、人生阀限文化空间、节日聚合文化空间三层面。通过回族民俗文化空间的建构分析,能更好地展现出回族民俗文化超越时空的人生意义、凝聚精神的社群意义、承传文化的民族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景区与村寨叠合的民族旅游社区,民族文化处于一种持续的旅游情境与旅游化生存状态中.笔者将这种情况的民族文化保护称作旅游化保护.民族文化旅游化保护,是民族旅游社区文化传承保护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说明旅游—生活空间是民族旅游社区文化旅游化保护的空间格局,是民族旅游社区地方再造及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观被集中生产并展示于主题公园,它集中体现了当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云南民族村的个案表明,其村寨文化景观、民族歌舞艺术景观、民族节日景观、民族手工艺景观四方面都体现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较好保护。因此,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次生文化生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激活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民族文化遗产真实性判定及诠释的权力,还在于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