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从《侗文方案》的制订、侗族新创文字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两方面对侗族新创文字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侗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的成果及存在问题,对今后更好地开展侗族新创文字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武义是传统农业县,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后,武义逐渐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化初期阶段,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创办了工业园区,引发了洼地效应、鲶鱼效应和蛟龙效应,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了武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园区也成为武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先后帮助10个民族创制了14种拼音文字。考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语言规划的实践,对新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规划和民族语文教育,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创制和推行新文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理论渊源。近百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对农村建设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百年来中国农村建设思想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壮汉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壮汉两种教学语言的具体结合方式.广西壮汉双语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经壮汉双语单文模式、壮语文主导模式、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和汉语文主导模式等形态,其教育目标呈现出从汉语言文化教育→壮语言文化教育→培养壮汉兼通人才→开发双语教育多重功能的不同内涵及时代特征.壮汉双语教育模式的发展变迁既受到语言环境变化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认同、语言态度等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多种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并存的良好格局.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变迁的研究,可以给我国民汉双语教育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梳理求学经历与学术实践的基础上,以瑶族支系土瑶学校教育研究为起点,就中国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进行了剖析,指出教育的公平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进而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有关族群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献浩繁,不胜枚举,本文仅就有关重要文献择要分族群性与族群认同研究、族群关系研究、民族主义研究三个方面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成为当务之急。从我校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角度出发,阐述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当前就业指导课在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就业指导课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各有侧重,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考试方式和评价制度采用的是以量化评价为主的模式,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模式日益不能适应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从评价目的、评价功能、评价方式、评价取向等方面为评价观念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