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民族学调查中,经常会涉及舅权问题.这种习俗一度被认为是同母系制联系在一起的,是母系制的产物,如果出现在某一父系民族,就证明该民族曾经历过母系制阶段.但民族学研究也证明舅权并不就是母系社会的必然产物,在父系社会中仍然有其存在的社会根源.因为在所有的社会中,亲属关系都必须是双边的,个人既通过父亲与一些人相联系,也通过母亲与另一些人相联系,即使是在最牢固的父系制社会中,母系亲属也受到一定的重视,这种重视往往通过舅权表现出来.换言之,在父系社会中,父系宗亲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主要的,但母系亲属与外甥也保持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是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实践理性的统一。天人合一理想的实现也将是生态平衡的实现。它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可以为现代处在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的人们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3.
王小健 《经营管理者》2009,(18):323-323
近年来,中学英语教法上先后推行听说法(结构法)、意念法、功能法、交际法等,这些新方法推动了英语教改的进展,但另一方面它总是以欧式的教学法为轴心,我们只是被动地围绕着这个轴心作些适应性的变革。因而不禁要疑惑:中国人教英语,汉语言该怎样参与?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外国语的教与学都必须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之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是交流信息、传播文化等,所谓交流一定是双向、互动的,既需要将英语承载的各种信息、文化如实、准确地转换成为汉语,也需要将汉语各种信息准确地翻译成英语,英语与我们母语汉语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恰在于此。和所有的语言一样,英语的工具、桥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女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妇女史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囿于史学学科的限制,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添加史的重描述轻分析;三是受摩尔根母系就是母权社会理论的影响,简单地认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存在前高后低的走势.之所以存在这三方面的问题,与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有关,文化史学的文化要素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论象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刑,就是效法、摹仿肉刑、死刑的一种刑罚。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始社会的学说和考古学及文献资料证明,中国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尧舜时代有过以不戕害肉体为特点,以“画衣冠异章服”为形式,以“耻辱其形象”为目的的象刑,其合理性与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从横向看,象刑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类似象刑的刑罚手段。就纵向而言,中国在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作为象刑遗存的诸多惩罚方式一直存在。象刑绝非古人所杜撰,说象刑出于后人的虚构和编造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6.
“帝”是殷人信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卜辞中“帝”与气候现象、社会人事等客体的关系来看,“帝”是殷人对客观存在的无形力量的抽象概括,“帝”具有不可预知性,只能通过占卜去揣测所谓“帝”的意旨。与“帝”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自然力量和先人力量,殷人只祭祀有形存在的力量,对“帝”这种纯粹无形的力量只占卜不祭祀,“帝”也不是商朝存在的决定性力量。周代殷后,对“帝”进行了人格化改造,使之成为建立周政权的决定性力量,但“帝”也不是周人的保护神,“帝”或“天”仍然表现出强烈的客观力量的特征,但人也不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勤勉修德就可以获得“帝”的眷顾,拥有天命。商朝晚期先王有了“帝”称,西周时“帝”成为政权的决定性力量,战国时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帝”开始向人王发展,战国中期秦昭王和齐湣王互称为帝,直至秦王政统一后专称皇帝,“帝”最终完成了由客观存在的无形力量向人世间最高统治者的转变,但其客观力量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7.
在法律法规涉及相对较少的中国高等学校中,人们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遵循着一些久已形成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中的很多内容是违背公共道德准则的.本文列举其中二三并利用功利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法律法规涉及相对较少的中国高等学校中,人们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遵循着一些久已形成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中的很多内容是违背公共道德准则的。本文列举其中二三并利用功利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三从"被当作妇女的道德规范而解释为妇女服从于男人的卑下地位,继而将服从与现实中的畏妻、尊母等社会现象解释为妇女社会地位的两重性.笔者认为"三从"的主要含义是确定妇女从属身份的制度,其意义在于说明妇女是属于父系家庭的.这种身份制度与其他因素一道,共同构建了性别的等级结构.两重性的提法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