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许多饶有意味的理论命题都有一种“说不尽”的特质,换一种视角,就呈现另一种色彩或新一层意蕴。马克思关于希腊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的命题早为人熟知,对于这种魅力产生的原因,人们做出了种种难能可贵的解说。但是如人所言,‘’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含有相当多样的尚待发挥引人联想的思想脉络”。①“魅力”命题正是这类“思想脉络”之一。因为对于“永久的魅力”这一艺术史现象产生的原因,马克思并没有详尽阐述,而是含蓄地以“成人对儿童的天真感到愉悦”加以类比。这就为后人的种种发挥和解说留下了广阔空间。当然,在我们整理这些说法…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与文化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精神与文化悖论王尔勃学术论争不必结论归一,但应通过切磋砥砺开拓新的思维空间,然而当前人文精神讨论中却不时出现文人意气浮泛和常识性话语遮蔽学理的现象。尽管“终极关怀”己成为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语,可实用理性的传统惯性总牵制着人们的思路在处于形而下层...  相似文献   
3.
(一) 1977年,雷蒙德·威廉斯发表了一部系统探讨那些时常出现于他著述中的理论见解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这部书构成了他那称之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观念的基础。这本书显示了威廉斯特有的风格:不仅各个章节以关键词作为论述主干,而且全部探讨是以“经济”、“社会”、“文化”和“文明”等概念的历史演变作为开端的。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威廉斯并不是在一味倡导用关键词作章节标题的写法,实际上他对某些关键词也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两次转折"内在关联的梳理,可以发现对"文"--即形式、结构、符号等文本性因素的关注展示了历史和逻辑的贯通性.这种贯通性源自"文"与"人"的本体论关联,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必然引起"人"与"文"的历史辩证运动.它表明文化研究在深层本质上与文学研究相通,是一种在文化视野的"放眼"中"盯住"文本性的历史修辞学.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的本质——从马克思哲学人类学出发的三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前人文精神大讨论中各家之言,我们发现导致彼此争执不下的症结有三:一是人们对人文精神一词的具体所指认识不一致;二是对人文精神逻辑层次定位不明确;三是过于局限在当下处境探究危机根源。就其一而言,我们看到,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指的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与出发点;有人却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尤其是普通人平民、小人物的命运的关切,这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形而下的当下关注;还有人把人文精神理解成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对  相似文献   
6.
王尔勃 《社会科学》2006,2(1):164-171
“文化”、“民族”等语汇的多义性和多向性,往往使得文化批判或民族主义成为左中右各派力量操控利用的权力话语。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往往变成充满歧误、悖谬的场域。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出色描述使我们深感此中的吊诡意味。当代种族、宗教、文化冲突愈演愈烈,后殖民主义、文化多元主义等理论盛行一时映射出现实的深切渴求。广西自古以来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态势由此便突显出现代意味:壮族文化的“重生”、“崇智”、“广纳”的文化根性能否为深陷文化冲突而不能自拔的人们提供某种方剂或示范?在文化边际地带常常形成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态势是否表明其间存在某种类似生态学的“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机制”?这些问题的解答不能仅仅依赖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身份视角或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化多元观念。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展望,在衡量民族文化上常常彼此对峙的进化论尺度和形态论尺度都应该被一种更深刻的具有历史意味的哲学人类学尺度所统摄。马克思从“自然人化”出发指明了这种尺度的根基,列宁的“一个民族两种民族文化”的经典论断是对这种尺度的现实运用。只有从人的现实解放这一根本立足点出发,我们才有可能从这种理论的迷团和现实的荆棘中开辟出真正的坦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