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邓琪瑛 《创新》2009,3(10):60-62
"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是近年来被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由于培养的对象以中小学校园学生为主,对此有人表示赞成,也有人反对。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仅属于戏曲艺术普及教育里的一环,由于不是教育的主流,所以比较缺乏学理方面的系统探索,大多仅停留在表面的讨论和活动本身的陈述。有鉴于此,笔者以浙江"婺剧进校园"为调研对象试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进一步阐释儿童、儿童文化、儿童传承与戏剧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调研可知,以儿童为主体、戏曲为载体的这样一种无需通过任何考试形式的"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是切实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南台湾儿童影戏的校园传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琪瑛 《创新》2009,3(7):17-20
我国皮影戏在2005年正式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后得到了具体保护。但在保护民间皮影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开辟一条能让影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之路。南台湾校园儿童影戏以一种适时、适人、适地的"三适性传承模式"有效地将学校、儿童、皮影文化区共同组合成一个动态的民俗应用场域,20多年来不断创造出与时代接轨的现代皮影,同时也保护了传统皮影。  相似文献   
3.
邓琪瑛 《创新》2011,5(1):121-125
"从娃娃抓起"的定势思维根植于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社会,是一种典型以成人为主导的功利取向教育观;而在当今处于急剧变化的工商业时代里,一种新的儿童观——"解放儿童"的呼声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两股对立的儿童观分别代表了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发展的不同思维。如何将两股迥然相对的观点调和成一种适应当今教育所需的实践原则是本文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透过实地调查,发现"洗叉仪式"与"影偶传说",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灵魂"的关注,其具体做法,是利用"巫术"对"怨魂"所形成的灾疫进行驱逐."红面武装猴"的作用,与古代方相氏是一样的,但被用来"洗叉",却具有独特不寻常的意义,很明显地是受到佛教中土化之后,文人小说"西游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化,看似一个极为单纯的议题,不具备任何深邃的内涵可供讨论,殊不知它饱含能量,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成人的关注与挖掘。可惜的是,成人世界向来对此不够重视。“原初性”与“可塑性”是儿童文化最珍贵的精髓,也是该文化的价值核心与基本特征。儿童文化虽不直接带来经世致用的功能,但对它的探索,将有助于唤醒成人对儿童文化的尊重:且为儿童文化打开一条可供应用的思路。这对净化人心与创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透过实地调查,发现"洗叉仪式"与"影偶传说",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灵魂"的关注,其具体做法,是利用"巫术"对"怨魂"所形成的灾疫进行驱逐."红面武装猴"的作用,与古代方相氏是一样的,但被用来"洗叉",却具有独特不寻常的意义,很明显地是受到佛教中土化之后,文人小说"西游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