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阿宝 《文史哲》2004,(6):131-137
后知识话语的建构首先必须面对合法化与伦理诉求问题,而这一切又无不与作为知识主体的知识分子的知识立场密切相关。如何谋求语用修辞、话语合法化以及知识主体的伦理立场的有效运作,是后知识话语建构的必要途径,也是后知识话语摒弃知识传统而建构自我所不可回避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绝然不同,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中国被迫纳入现代性发展轨道的历史条件下从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反省起步的。从承继的关系来看,中国现代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若干精神有所反思和张扬,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又是在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学基础上开始建构的,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有着相当的差异。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发轫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在之后的岁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审美观念强有力的两翼,即审美自由主义与审美功利主义。审美功利主义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但审美自由主义也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在民族决战和阶级决战的关键时刻,对审美自由的向往仍然被顽强地表述着。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萌芽和发展到1949年告一段落。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西方美学思潮和理论大量引入,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观念的生成和定型,尤其是为后来发生的若干次美学大讨论准备了人才和资源。就中国现代美学的最基本特点而言,美学问题始终是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互动决定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历史特征和命运。  相似文献   
3.
“新状态”命名:一种“涂抹”的批评观戴阿宝1.“新状态”命名的诱惑与困惑在时下流行的以“新”和“后”命名事物的热潮中,“新状态”又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新宠儿。我们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对文学的演进进行了频繁的命名演练,从“伤痕文学”一直到“新写实”小说...  相似文献   
4.
行医     
某年,我接诊了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危重患者.患者身世很可怜,从小没有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孩子长大后倒也争气,自己开了一家小工厂,不想工厂爆炸,孩子全身大面积烧伤.伤后在当地医院就诊,因为有严重吸入性损伤,病情一直极不稳定,患者全身多脏器衰竭,尤以呼吸衰竭为重,完全靠呼吸机维持呼吸. 抱着一线希望,家属联系了我们,我亲自带救护车,给患者吹着呼吸机接到积水潭医院.  相似文献   
5.
6.
阿宝 《女性天地》2013,(5):15-15
身上不幸出现了伤口,常会听人说,"不要吃酱油、巧克力等深色食物,不然会留疤!"深色食物真的对伤口愈合不利吗?深色食物真的会让疤痕发黑吗?深色食物是否影响伤口愈合?我们首先看看伤口愈合的过程。伤口的愈合,其实是两个并行的过程:第一个是细胞的增生。伤后24-48小时,在炎症反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阿宝 《民族论坛》2007,(1):16-17
"原生态"是近年炒得较热的一个词. 我(作者阿宝,陕西原生态民歌手--编者注)是在2004年西部民歌大赛才第一次听说原生态唱法的,当时导演说我是原生态唱法.后来我和李亚蓉也探讨过原生态唱法,我俩意见基本相同,即没有学过专业发声民歌的郭兰英和王昆,虽然用普通话演唱,她们过去被称为民间唱法,但现在大家仍然认为她们是原生态唱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泛语言论的维度思考文学功能问题。指出,传统的文学功能观注重文学作品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强调其指向性、意动性及预期性等,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泛语言论文学功能观则将着眼点落在以本文语言特征为轴心的向心式阐释上。其以语言为中心,以本文存在的语境为经,以本文与读者的联系为纬,重点考察本文自我的语言模式的影响以及作者、读者与本文的契合程度,而将作者———本文———读者———现实这一链条上的“现实”作为一种背景或语境内化到语言之中。这样,泛语言论文学功能观就在传统文学功能观之外设定了如下两大功能:风格功能和阐释功能。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关联,恰恰体现了文学元功能的基础形态———在整体的合力的意义上有别于传统文学功能的文学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当代西方文论中关于读者问题的批判性清理,提出了读者存在是一种审美困境中的本体存在的观点。读者存在具有双重性质,即他受制于内置于自身的限制结构和超越结构;读者的活动形态始终是在限制中寻求超越,在超越中回归限制;在超越中读者更新自我而走向新境界,在限制中读者固守自我而不迷失;读者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体验、在于超越。   相似文献   
10.
"通变"辨义     
笔者在前人对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文本细读 ,提出刘勰的“通变”观既不是今人所谓的革新变化 ,也不是今人所谓的继承发展 ,而是一种“循环相因”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