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2篇
  202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鲁番出土文书是研究新疆乃至全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的法制文书对于了解唐朝法律制度在西域的贯彻落实情况具有重大意义。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532号墓出土的《唐律疏议·名例律》残卷长45厘米、宽29厘米,共有文字41行,为《唐律疏议》卷六《名例律》疏议中的一部分。其中的第9、第10、第29和第31行均钤有朱印,印文为“西州都督府之印”。  相似文献   
2.
2016年10月,在若羌县楼兰古城遗址考古调查中,考古队员发现了10余件虽已锈迹斑斑但整体保存较好的铜带钩。其中一件长3.2厘米,呈“S”形,首端上部有柱状凸起,尾端向内侧弯曲。它小巧精致,没有什么纹饰,注重实用性,可能是魏晋时期楼兰地方官员的用具。  相似文献   
3.
下围棋、剪纸、书法、画画、骑马出行,这些都是唐朝时期吐鲁番地区女子休闲娱乐的时尚生活方式。每到春夏之际,久居深闺的女子们,尤其是贵族仕女骑马郊游的飒爽英姿,总会让人眼前一亮。新疆博物馆展出的一尊彩绘泥塑骑马仕女俑,就再现了1000多年前这样的场景。  相似文献   
4.
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袋。明清小说里足智多谋的主人公就总会把写有应对危机计策的纸条放入锦囊,以便在紧急时拆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中写道:“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诸如此类,历史文献及中国古典文学中记载很多,但锦囊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见过。新疆考古发现的实物,为我们揭开了锦囊的庐山真面目。和田地区博物馆收藏的刻有“元和元年”铭文的锦囊织锦,就是东汉时期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大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凿空”之旅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往来,为汉王朝统辖西域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元前60年,汉朝在乌垒城(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并任命郑吉为首任都护,下分设副校尉、丞、司马、侯、千长等,保留原来西域诸国名称,封任原有的首领。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初以来,尼雅遗址除了出土大量的佉卢文简牍文书以外,还出土了一些汉文木简。截至目前,这里总共发现各种文书1191件,其中汉文文书约100件。这些木简无疑是研究新疆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表明了汉晋时期精绝、鄯善等西域地区也使用汉文字。1901年至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尼雅遗址内获得62枚汉文木简。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在唐代被称为“西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自汉代以来西域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当时,西州社会安定、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而且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从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一些文物,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吐鲁番居民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晚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道教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西域,当时主要在中原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传播。东汉末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中原人士迁移到西域,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北魏时期,吐鲁番地区相继出现阚、张、马、麴四姓豪门建立的地方政权,道教也因此在这里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100公里处的尼雅遗址,在汉晋时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所在地。这里出土的服饰文物十分丰富,帽、巾、袍、裤、裙、襦、衫、靴、袜、手套以及饰品等一应俱全,为研究新疆乃至全国古代服饰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也得以领略一两千年前精绝人的风采与审美。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的乐器中,埙因体形较小似乎不太起眼,但早在数千年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已经用它吹奏出了美妙乐曲,并传播到西域乃至更远的亚洲腹地。维吾尔语称陶埙为“雀拉”或“雀洛克”,在新疆民间流传使用至今。出土于哈密市伊吾县拜其尔古墓、距今约3000多年的这件陶埙,长10厘米,两端细、中间粗,呈橄榄形,一侧有5个孔,为新疆出土年代最早的吹奏乐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