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权日益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并在资金、税收、土地、劳动力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国家通过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放宽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限制,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城乡个体、私营企业、包括“三资”企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国家逐步按市场经济要求,制定了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6年通过的《乡镇企业法》和1999年颁布实施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尤其是1999年通过的《新宪法》,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现代化 ?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大都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化 ,以工业化特征为现代化的特征 ,以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转变来说明现代化运动。与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把现代化理解为资本主义化的过程 ,以资本主义的性格和历史进程来揭示现代化的结构和特征 ,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说明现代化运动 ,从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谈论现代化的独特话语系统。从思想史的角度看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的思考 ,可以 1 9世纪 6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 4 0年代到 60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的思考主要限于西欧…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美国作家温台尔·威尔基在所撰写的《天下一家》一书中,通过自己在中国的现场体验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及民众抗战的切身感受,在美国人民面前呈现出新的中国形象。这种新形象的建立,为美国对华援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所培养人才的情况.而课程建设评价指标设立的正确与否,则成为正确评价课程建设水平的  相似文献   
6.
1949年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又是中国近现代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对于这一断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既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框架中加以论述,也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框架中加以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框架中,1949年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凸显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及其形态的内容,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框架中,1949年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凸显的是中国哲学和中国问题的内容。本文选择后一学术理路,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框架下的书写方式、1949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结构及其历史分期,阐明书写1949年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莱布尼茨哲学的精华集中表现为他用以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的两个基本原则:连续性原则和自由原则。在连续性原则中,他力图通过说明“一”和“多”的辩证关系解决连续性和不可分的点的关系问题,证明宇宙中存在着普遍联系、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连续性;在自由原则中,他力图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等关系范畴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说明世界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内在原则或本质。莱布尼茨认为,这两个原则所解决的问题恰恰是“使我们的理性常常误入歧途的两个著名的迷宫”。因此,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这两个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普遍性格,是20世纪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因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而创造出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容,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普遍性转化为方法论,去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在宇宙观的意义上建构了融普遍性与特殊性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方法论,在世界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上衡论中国文化的变革和未来走向,从而创造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萍 《河北学刊》2006,26(3):1-4
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最新研究中,何萍通过分析卢森堡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阐释和创新,认为卢森堡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预言、对资本积累环境中东西方国家关系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成为人们思考当今人类历史发展问题重要的思想资源,卢森堡对马克思思想富有创新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保尔·泽瑞姆卡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比较了卢森堡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是在马克思之后,这一领域研究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赵凯荣具体分析了卢森堡与列宁的多次争论,正面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论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奥图卡·鲁本以大量档案资料为依据,记述了卢森堡对列宁中央集权政党观念的批评,认为这仅仅是两人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