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科技革命对学校课程的影响冯文全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科学技术就一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并呈现出加速的趋势。正如恩洛斯所指出的那样:“在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 ̄①英国科学技术预测家詹姆士、马丁作了更为具体的测算:人类知识总量1...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国人已普遍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育人价值。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尊重其历史性,并抱以理性的批判思维去重新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无友不如己者"的传统道德语句所蕴含的价值逻辑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对交友行为的利益结果预期,成为刺激或约束人们交友的主要原因。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平等、尊重、互助,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对"无友不如己者"价值逻辑进行重构,对于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传统道德箴言的深刻意蕴,以及推陈出新地加以批判地创造性地继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激励理论和方法研究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路径,有利于提高校长职业化的针对性和务实性。本文利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目标激励理论,结合校长的心理、思想、价值观等特点,从发现校长的激励需要出发,提出校长职业化的激励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老子》体现了老子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论语》所体现出的孔子的儒家德育思想则是对前者的借鉴与弘扬。由此来看,老子和孔子他们在做事时所追求的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立定中道,为人仁慈谦卑,处变不惊、贫贱不移等道德哲学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并对人们的道德教育、道德品质的形成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他们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给我国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德育改革以诸多的启示:首先,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德育改革应充分尊重和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在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上,不要将一种理论全盘否定或定于一尊,而应当秉持"中庸"立场;再次,在德育改革的内容结构上,应对作为道德基础与核心的"仁慈"这种传统美德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保障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促进教育的民主与公平的关键所在,造成我国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相似文献   
6.
德行,其实是人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在表达,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受到内在思想情感的控制。人是一种思想情感极其丰富的复杂动物,在他们的内部世界,各式各样的情感错综交织,且又因为各种情感成分的多与少,决定了人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而做出有德之事。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塑造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倾向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工作,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性、指导性的选择,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与方法的确定,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过程所显现的价值意义大小的评价都有很大的影响。文章从把握高校学生的价值倾向概念入手,深入分析高校学生的价值倾向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与制约的原因及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从知识经济的实质和特征分析入手 ,将传统的“知识型”教育进行了深度解剖与反思 ,对构建创造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施创造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道德失范事件被屡屡曝光,引发了人们对此类事件的诸多思考。探究当前社会道德失范频发的成因,必须对问题的形成根源和作用机理进行全面的动态的分析。人们对道德准则的遵守,受到其生活环境、教育经历、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社会道德失范成因的探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择校现象在义务教育的现实中已蔚然成风,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择校初衷的问题,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基于现代教育公平理念,要解决上述同题,就应当规范择校行为,在推进公平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择校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