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宣炳善 《学术界》2007,(4):121-126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电视口头表演不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说书",而是当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新口头表演形态,即"说史".易中天"说史"重在"品",而不在叙事,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言说风格.民间说书艺人"说书"与电视知识分子"说史"口头表演风格不同,思想深度不同,历史观也不同,因此"说史"的知识分子风格的口头表演新传统与民间传统"说书"艺术不可混为一谈.易中天"说史"远远没有达到"说书"所要求的艺术境界,易中天"说史"象征着电视知识分子群体在媒体语境中公共口头表演新传统的形成,但也面临知识分子公共口头表演的接受困境.  相似文献   
2.
宣炳善 《学术界》2002,(3):105-121
回顾 90年代学术规范的大讨论 ,我们不难发现那次讨论是在社会科学中而不是在人文科学中形成规模并引起巨大反响的。当社会科学学者意识到学术规范对于学术发展的重要性时 ,人文学者却在质疑学术规范的有限适用性并越来越往文人化方向发展。学术规范是一种学科的科学化努力 ,这在科学传统与科学精神极为薄弱的中国 ,是学术界当下迫切需要的学术自律。 90年代学术规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外部原因上 ,对于社会科学来说 ,学术的外部环境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但对于人文科学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学术的内部环境 ,即人文学者本人的学术素质。本文将对人文学者根深蒂固的文人病症状予以分析和批判 ,并揭示其产生的内在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3.
引言 孔子像在中国历史上本来并不是一个问题,在各地的文庙中一般也只有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历来并无“孔子标准像”一说。鲁迅在1935年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4.
陈华文教授从事民俗学研究和教学二十多年来,在区域民俗学和理论民俗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并以严肃朴实的实证研究和勤劳执著的理论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传统节日放假的意义及节日文化如何弘扬的对策研究》是一个在调查基础上所作的应用性对策研究。它从传统节日的形成发展、节日的类型及当下的趋势入手,对传统节日的意义、传统节日放假的意义、传统节日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如何弘扬传统节日中优秀和独特的民间文化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演讲作为知识分子民俗,其口头表演艺术及其言说策略需要在学术层面进行讨论。2005年李敖清华演讲中共出现17次掌声,通过17次掌声的民俗仪式分析,可以看出这次演讲在内容上是爱国主义与法律信仰的混合,在形式上则构成一个口头循环结构。李敖清华演讲的知识分子口头表演与法律修辞策略遭遇了公共言语修辞的信任危机,这种口头修辞的信任危机实际上说明表演知识分子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困境。由于李敖与鲁迅共享了一个知识分子公共口头言说技巧的言语传统,因此需要进行民俗学意义上的言语修辞分析。  相似文献   
7.
继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之后,2008年9月25日,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酒泉也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引言 孔子像在中国历史上本来并不是一个问题,在各地的文庙中一般也只有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历来并无"孔子标准像"一说.鲁迅在1935年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老实说,中国的一般的人民,关于孔子是怎样的相貌,倒几乎是毫无所知的.  相似文献   
9.
演讲作为知识分子民俗,其口头表演艺术及其言说策略需要在学术层面进行讨论.2005年李敖清华演讲中共出现17次掌声,通过17次掌声的民俗仪式分析,可以看出这次演讲在内容上是爱国主义与法律信仰的混合,在形式上则构成一个口头循环结构.李敖清华演讲的知识分子口头表演与法律修辞策略遭遇了公共言语修辞的信任危机,这种口头修辞的信任危机实际上说明表演知识分子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困境.由于李敖与鲁迅共享了一个知识分子公共口头言说技巧的言语传统,因此需要进行民俗学意义上的言语修辞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由梁漱溟先生口述、一耽学堂整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出版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一书,对我们了解晚年梁漱溟的思想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新材料.而有了新材料,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