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辛亥上海光复后 ,对周围农村的影响 ,首先是政权的更迭。新政权的成立 ,给上海地区久已期盼的减轻赋税负担带来希望。军政府宣布将一些苛捐杂税豁免 ,以苏民困。但从中受益者主要是那些国家赋税的承担者 ,众多贫苦佃农则被忽略。封建帝制倾覆后 ,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大为改善 ,也给周围农村经济的演变带来促动。辛亥革命对上海农村人们思想观念和民风习俗新旧嬗变的推动 ,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烟。可是,作为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的洪秀全、冯云山,却造出一种新式“鸦片烟”——“上帝教”,并以它催醒穷苦的农民,掀起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终太平天国的全部历史,它的盛衰荣辱,始终没有稍离上帝教这剂“鸦片烟”。上帝教究竟对太平天国起了什么作用?应该如何认识两者的关系呢?剖析这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对我们认识宗教这剂鸦片烟与太平天国乃至一切农民战争的关系,或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大多持否定的意见,认为立宪派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是保皇派、反动派。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值得高榷的。(一) 把立宪派斥为反动派的一个重要论据,是辛亥革命前夕立宪派的理论宣传及其同革命派的论争。要判明这个问题的是非,就必须全面考察立宪派的理论宣传活动。在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立宪派译书作文,出版报刊,写下了大量的文字,直至一九○六年,继续执掌着理论宣传的牛耳。此后,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Y迷宫法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CaMKⅣ、CREB及TrkB三种学习记忆的调控开关进一步从蛋白水平上证实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探讨并得到结论,SIRT1表达的上调可以促进学习记忆能力,抗阻力跑台训练可以通过促进SIRT1的表达来提高学习记忆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代中国八十年,是一个发展急剧、变化繁杂的历史时代。要很好地理解这八十年的历史,就应该正确地估量中国社会各阶级在这一时代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并认真地探讨究竟哪一个阶级决定着这个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方向、时代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我们曾在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先后提出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中心的看法,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一表述的关注。为了进一步与学术界的同人们讨论、切磋,现就若干问题再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科学地分析其两面性,是正确评价民族资产阶级的关键。但是,在一个长时期中,对资产阶级革命性评价不高,对其软弱性、妥协性批判日见加强,成了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种倾向。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这种情况已见端倪。那时,是以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三年八月,《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复旦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讨论会。来自全国的七十名专家、学者聚集复旦大学,在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和黎澍的主持下,遵循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抱着求异存同、探求真理的态度,就近代中国八十年间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内部结构,政治派别及其活动,历史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展开了认真、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存在着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承认它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百年斗争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一方面又竭力贬低其历史地位.有的评论甚至断言: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人民的"统治阶级",这场运动所要改变的"只是旧事物的某些枝节方面",而不是它的质,其目的也只是要"阻挡人民革命运动";结论是:戊戌变法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是一条虚伪的"反动道路".这里,提出了如何看待戊戌变法的一些根本问题,应该通过讨论,给于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上海是辛亥时期东南地区的革命中心。辛亥革命后 ,在上海的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出现新的气象和发展。其间 ,在沪海外华侨归侨积极参与 ,贡献良多 ,然以往尚少专论 ,我们试作补充。中国人旅居海外 ,可追溯到较古时期。鸦片战争后 ,随着国门被强行打开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由于种种原因 ,相继离乡背井 ,去海外谋生 ;其中绝大部分是迫于生计远去他国 ,不少人是被外国列强作为苦力强行掳掠而去。由于中国国势贫弱和清皇朝的腐败统治 ,侨胞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在海外受尽殖民主义者的欺凌、压榨 ,很多人客死他乡 ,遗恨九泉。惨痛的经历 ,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