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探讨研究途径这一理论建构途径问题需回到社会科学本体论.从政治科学本体论看,自主性国家、结构、能动均是本源意义上的"事实",三者相互作用,政治、社会等问题的研究均应同时从三者出发,进而采取相应的认识论、方法论策略.由此可形成"自主性国家-结构-能动"研究途径.这一研究途径可视为由国家-社会、结构-能动等分析框架派生出的具体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尽快建立国内统一的电子通道.  相似文献   
3.
动员模式是通过动员促进官吏更有效地执行政策的一种方法。集权体制下官员任免权、否决权等的集中,导致日常行政激励失灵、政策执行常规模式失败。动员模式通常用于解决常规模式失败所导致的治理危机,也是集权体制内生的。动员模式可以起到调动官员积极性、促进官僚体制实现有限的新陈代谢等作用,但无法根除常规模式失败。就其过程、特点、效果等而言,集权体制下政策执行的动员模式可用兴奋剂效应进行类比。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科学本体论角度看,政策过程有三个研究途径:结构主义、行动者、自主性国家,分别可以从观点或立场、流派、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内部分歧等角度进行刻画。国内外对当代中国政策过程的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看,或陷入一定误区,或缺少自觉。文章对政策过程研究途径的刻画,希望有助于从事经验政治研究的学者明确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助于研究政策过程的最佳理论框架的形成,有助于推进中国政策过程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相结合代表了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结合行为科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行为理论 ,归纳出行为的“制度 -行为”模型 ,并运用于权力腐败研究 ,得到了权力腐败行为发生模型与腐败水平模型。权力腐败行为是腐败行为主体与制度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腐败水平取决于正式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6.
7.
人才开发工作虽然是系统工程,但着力点主要是两个:人才挑选与激励。一个做到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组织,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会更有效地实现组织宗旨或目标。挑选和激励人才,在研究层面就构成了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员工激励、员工薪酬等理论,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对于新兴的经济学激励理论吸收不多。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吸收经济学的激励理论。如此,一方面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完善,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业、公共部门的人才开发工作。经…  相似文献   
8.
贿选现象与选举制度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贿选现象发生的规律性所谓贿选,即贿赂选举,通常解释为用金钱、物质收买选举工作人员或选民,以取得选票或改变选举结果的行为。[1]贿选是近代民主选举活动普及过程中产生的政治腐败现象。从政治史角度看,贿选现象普遍存在于政治民主化的早期阶段。18、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二战以后的日本,近年来的菲律宾、泰国等都出现了贿选频繁发生的现象。[2]中国近代史中也不乏贿选丑闻,如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为当总统,向600多名国会议员行贿,最后得逞,成为“贿选总统”,并且炮制了“贿选宪法”。[3]在当代,我国台湾…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是政治学理论中近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途径.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对观念的重视,推动了中国政治学者开展建构主义性质的研究,并涌现了一批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成果.建构主义作为一般性理论,可以为比较政治、中国政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具体研究纲领.建构主义中国政治研究的下一步:一是应回到政治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澄清基础性问题;二是需发展出建构主义比较政治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10.
政策否决指政策过程中政治主体行使否决权,促使决策者放弃或改变议题、决定的现象.政策否决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一种常态政治形式,逻辑上构成共识政治过程的一个环节.我国政策否决现象可分为历时性政策否决、共时性政策否决两种基本类型.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否决出现了重大变化,显示了公共政策过程朝向民主化的进步.但是,政策否决的非正式性较为突出,现有制度缺少把体制外否决纳入到体制内否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