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1.
芬兰的信息化教育高度发达,具有独特的信息技术教育形式和良好的发展现状。重视教师培训是芬兰ICT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芬兰教师ICT培训的方法,对中国教师ICT培训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芬兰经验对中国教师ICT培训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分析凯特·肖班短篇小说《一小时的变故》写作技巧和内容,揭示肖班在该小说中突出的反讽技巧及象征与主题的完美结合。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体味这位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女作家的超群文笔以及她悲喜剧手法下20世纪末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心理分析批评是以弗洛伊德及后来的理论家们的阅读方法为基础的一种文本解读方式。弗洛伊德的理论为研究人类文化传统(包括文学)提供了多种途径。本文运用心理分析批评解读小说。以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说明心理分析批评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并试图对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美诗歌因其形式变化多样、结构灵活巧妙、语言内涵丰富,成为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往往望而却步,不知从何下手。结合诗歌的这些特点及英美诗歌教学的现状,本文提出将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诗歌教学中,并以安得鲁.马维尔《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为例,说明新批评在诗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5.
威廉·勃特勒·叶芝的诗作《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虽篇幅不长却意象纷披、内涵丰富,本文试图结合弗洛伊德、荣格及弗莱的理论从心理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以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批评认为:过去那些认为埃德加·爱伦·坡与文化政治无关的看法已鲜有立足之地.解读埃德加·爱伦·坡的女性小说,将它们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特性,捕捉其与现实世界的种种关联,我们看出这些故事共同表现出作者矛盾的女性观:一方面作者不情愿地面对女权主义的兴起,把女性视为"他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女性的成长与强大以及自我的失落,最终显示出作者笔下的那个"他者"是胜利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十九世纪美国男性小说家的作品.将它们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特性,捕捉其与现实世界的种种关联,发现这些故事共同表现出作者矛盾的女性观,一方面他们的小说是将妇女符号化为"天使"和"妖妇",视女性为"他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样充满力量、完全独立的"新女性"的赞叹与不可阻挡.最终显示出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那个"他者"是胜利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