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清洁发展机制环境合作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双赢的国际环境合作,是以有约束力的国际环境法规为基础并依托于国际市场机制进行的项目合作,它为东北亚环境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促进了环境融资和环境技术的国际转移,推动区域环境合作的发展并缓解能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2007年底"巴里岛路线图"的成功确定,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受方法学和项目风险的限制,项目合作存在一定的困境。为此,应充分利用碳基金来降低风险、开发节能和提高能效方法学、构建东北亚清洁发展机制双边或多边合作机构促进各国间的信息交流,促动东北亚清洁发展机制环境合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佟新华 《人口学刊》2015,37(4):48-54
为了探讨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采用1952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借助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具有反向的误差修正机制;产业结构对人口城市化影响的短期弹性小于长期弹性,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强于第二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是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人口城市化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要强于对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缺乏一体化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而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恰恰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贸易壁垒,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障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从而提高劳动力流动的资源配置效率,这将对中国经济以及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区域劳动力流动决策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是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流动限制性政策、流动距离所带来的流动成本对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显著,而贸易与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全面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和重要目标。利用定量方法测度了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测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一直呈增长的态势,2003年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超过20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积累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根据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出了一些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燃烧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然而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也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基于LMDI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变化对中国工业碳排放均具有较大的累积贡献;经济发展效应远超过了能源结构效应;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因素表现为唯一的负效应。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有效控制工业碳排放的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环境压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构建了碳排放的STIRPAT模型,并采用1978—2010年的东北三省时序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指数、单位GDP能耗、人均GDP和人口规模能够有效解释碳排放量的持续变化;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碳排放增长驱动因子,而能源效率的提高则是最重要的减排促进因子;四种因素的标准化弹性贡献在省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上升。如何有效遏制城市化进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控制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的关键因素。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促进低碳行业的不断发展将是我国低碳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