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统计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以城市的基本活动为出发点,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城市职能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并基于纳尔逊分类法对经济圈整体的城市职能进行分类。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圈以生产性和政策性职能为主,以其作为专业职能的城市数量占总数的比重超过80%,随时间演进,经济圈的生产性、服务性和基础性职能不断强化而政策性职能逐渐减弱;经济圈各产业部门整体的职能强度较低,侧重于多行业共同发展,拥有多种专业职能的城市为经济圈的主体;经济圈城市职能的专业化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未来城市职能定位应基于现实职能特征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域。但是,西部地区除了具有开发潜力巨大的能矿资源和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外,还拥有一定实力的经济技术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振兴西部经济,不仅是西部自身的局部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就需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构建西部不发达地域经济的成长战略。一、适度非均衡-差异协调地域经济成长战略构想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无论是“均衡战略”或是“非均衡战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必须跳出“均衡”与“非均衡”…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1990、2000、2010年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县域尺度的民族多样性指数及其变异指数、民族贡献率对云南省民族人口发展态势作了分析。在民族多样性层面上,云南省具有较高的民族多样性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先由东北部向中部上升再向南、北部上升的趋势,反映了民族人口增长的“东北部-中部-南、北部”差异趋势;基于三个截面数据民族多样性变异指数的分析表明民族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区域内原本的多样性指数基础有极强的关联,云南省民族多样性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区域间民族多样性差距呈减小趋势,区域间民族人口差距缩小;基于民族多样性民族贡献率的分析表明汉族对民族多样性的贡献集中于东部、东北部、西部地区以及东南部局部地区,少数民族对民族多样性贡献率较高的区域呈现了多民族贡献率显著的特征,不同民族人口增长情况存在明显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4.
相较内地和发达地区,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人才匮乏,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难度极大。为此,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需要多措并举:从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入手,将教育政策和资源向边境民族地区倾斜,对农村青壮年和成人进行职业教育,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引领作用,将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吸引人才回乡相结合。只有培养出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才能为农村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进而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模型,以2000-2005年为考察期,对湖北省17个市(州)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竞争能力及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用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目的是识别和认识各市(州)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的相对优势与劣势,为相关部门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区域差异和改善全省经济增长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区域 ,但总体上看发展缓慢 ,是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给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西部不发达区域而言 ,在充分认清其区域开发优势条件的同时 ,对其基本经济特征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要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一、自然环境恶劣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类型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 ,这一因素作用的强度不同。经济成长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并且产业集群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区域发展模式。相比之下,落后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极不理想,很多学者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本文对落后地区产业集群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落后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以一些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失的现状为切入点,以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为依据,揭示了这些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失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对策。主要通过舆论引导、强化农村教育、发展农村产业、鼓励富余劳力转移和吸引人才回乡相结合、落实大学生村官制度等措施使农村富余劳力有序转移,同时避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失。只有找到二者利益的平衡点,才能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