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统计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农户种植业风险及其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浙江、上海、山东、湖北和安徽五个不同地区660户农户实地访问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农户从事种植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气候等自然因素、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户更关注农产品产量而非市场价格波动;在地区和作物层面上,具有不同生产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户对种植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农户弱化种植业风险主要倾向于依靠自身的力量而较少依靠农业保险、农业组织及政府等外部力量。政府需要从完善信息发布体系、加强对农资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保险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户弱化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修正的AIDS模型,利用1992-2005年西部城镇地区居民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其食品消费的作用因素和机理.结果表明,西部城镇居民肉类和主粮消费支出份额较大,奶类和水产品支出份额较小;主粮支出和自价格弹性绝对值较小,而奶类和水产品支出和自价格弹性绝对值较大;家庭特征变量对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比较显著,最后得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8—2005年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从大区和省区两个层面综合考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并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s I指数验证了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总量数据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Panel Data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空间格局变化的成因。计量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受教育程度,化肥、农机动力等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水库库容量等因素均对各地区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起到显著正向作用;而除涝面积,自然灾害成灾受灾面积比例,农民非农就业收入比重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总量的变化起到负向作用;且空间误差参数结果表明本地区的粮食生产会受到相邻地区粮食生产负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部门的不断开发,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所反复证明了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之变为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适合于一切社会的普遍规律,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个规律也依然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工业的蓬勃兴起,商品流通的迅速扩大,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其实质是什么?通过什么措施来协调农业和非农业的关系,使整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本文将结合温州市的情况就上述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一农业萎缩,是指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由于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务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的收入与务农收入之间的差别拉大,农民经营农业的兴趣下降,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思想上的轻视,农业投资的减少,农村青壮劳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人口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视角,基于1978~200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对1978年以来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粮食生产已存在明显的省际关联性,一个省份粮食生产的增长会诱发邻近省份产量的下降;除了自然与技术进步因素,人地关系、农民非农就业和劳动报酬的地区差异对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且在稻谷和小麦生产中表现尤为明显.随着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粮食生产将向人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和劳动报酬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和集中.  相似文献   
6.
基于诺罗夫局部调整模型,采用1991-2002年浙江省10个地市的"时序--截面"数据,就粮食政策改革进程中浙江早稻、晚稻、大麦、小麦、棉花和油菜籽等六种农作物生产对产品价格、经营风险和粮食收购定额等因素的反应程度予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政策改革进程中农业生产者表现出相当的经济理性,产品价格对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正面效应,生产者行为对经营风险呈现显著的厌恶性反应.不断减少粮食定购尤其是2001年取消定购已对浙江粮食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有助于棉花和油菜籽种植规模的扩大.此外,产品比价的变化也明显地影响作物种植关系,早稻与晚稻呈现较强的互促关系,油菜籽价格的提高将会减少大麦及小麦面积,棉花生产对稻谷价格提高呈反向变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1997~2002年浙江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市场化转型中人力资本、政治身份、家庭经营模式和区域 因素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计量检验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劳动力对农户家庭收入有重要影响,但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仅具微弱收入效应;政治身份在收入决定中仍有一定的作用,但两省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机制,湖北省乡村干部影响较大,而浙江省党员示范性作用较强;家庭经营的非农化模式对农户家庭收入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经济现实问题的日趋复杂,基于数学规划方法和市场均衡理论的一系列系统分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得以演化与完善。通过对技术经济研究领域中农户模型、生态经济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以及局部均衡模型等典型系统分析模型特点及应用的述评,揭示出技术经济研究从重视经济效益评价转向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整体评价,不同模型可以相互衔接与综合应用,并根据时空环境变化而不断完善,在技术经济学研究中已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逐渐呈现出“半工半耕”、“男工女耕”的农户兼业化特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直接影响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间接影响上。利用中国农村历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中国“七五”至“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增长的关系后发现:长期内,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向效应,短期内也有利于农民的农业收入的增长,且对农民非农收入增长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否定了已有的“农业技术进步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观点,支持了中国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假设。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现代畜牧业基本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为例,从生产养殖、经营管理、保护与防疫、科技教育以及效益水平五个方面提出了浙江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对几个国家、国内几个地区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对比,在此基础上,指出提升浙江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