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1.
《齐桓晋文之事》是1988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讲读课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全文共1213字,“之”字就出现68次,可见“之”字的使用频率在《孟子》中是比较高的.“之”字在文言文中是个兼类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以《齐桓晋之事》中的68个“之”的词性看,有代词、助词、动词、兼词;在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还要复杂些.笔者据此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代以来,某些文字学论著论说汉字的优点不足,而论说汉字缺点的时侯,则是一二三四之多,且有不实之处,因此,一度时期里,在一些人心目中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汉字将要被消灭。这大概是因为汉字必须改革的缘故吧。不错,汉字是要改革的,但是,并不等于要消灭汉字。正如一九八四年十月在北京召开的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胡乔木同志说的那样:“在新的时期,要研究新的问题。进行文字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和  相似文献   
3.
在音理上,从发音时伴随的动作看辅音,它能卷舌化,也就是说,一般辅音都可以伴随一个舌翘或卷起的动作,例如〔kr〕。故上古的端透定声纽到中古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中古以后,知组和照组的字又逐步分化,在今普通话中绝大多数念成舌尖后音(?)即所谓“卷舌音”了。例如:“知”念(?),“彻”  相似文献   
4.
“臣舍人相如止臣”是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的一个句子,课文后的练习题中要求回答这句中的“止臣”是不是使动用法。教学参考书把“止臣”解释为使动用法。曾仲珊同的《古汉语使动用法》(见《中学语文教学》83年7期)一文中也把“止臣”解释为使动用法。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是,原《语文园地》(今《阅读与写作》)85年10期发表的杨立国同志《关于“臣舍人相如止臣”》一文则持相反意见。笔者认为杨立国同志对“止臣”的解释有其代表性,而且最容易被中学生接受,但这样的解释确实不妥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