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阳湖、桐城文派歧异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湖派之出现于文坛,迄今已近两百年,即以光绪元年(公元1875)缪荃孙遵张之洞嘱编《书目问答》,在集部正式立阳湖文派,与桐城派并列,也已达一百多年。这期间,世人都目阳湖、桐城为一体,称它为桐城派的支派,就是阳湖诸公,也有不少自称,文源自桐城三祖方、刘、姚。阳湖派创始人之一的张惠言就曾说:“余友王晦生见  相似文献   
2.
宋代散文之美学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繁富时期,其文学大家之众,作品之丰、早已人所共知。不仅如此,而且若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它在吸取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美学乃至园林美学之长后,又以其完备精到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上述诸艺术门类的美学发展,拓展和丰富了不少美学范畴,完成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系列化工程,使其达到了封建社会美学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明清散文不仅是它不可或缺的区段,而且由于明清两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又一次质的巨大转折的时期,不论是从散文的时代折光去窥探其反映的时代,或是从历史的搏动去捕捉散文反馈的社会裂变的信息,其意义都远非平常时期可比。本文试图既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中稀释出促使明清散文产生裂变的因子,又把散文当作一种艺术体式将它放在整个艺术流变的长河中去探寻其发展的轨迹,透过关学的观照,来评断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是散文的国度,几千年文明史几乎都用散文记录在卷。源远流长的美学遗产之玉,更是蕴含于古代散文这块硕大无比的璞中。因此,本文即想从散文理论的角度,对桐城派的美学主张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5.
中国风水文化源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风水文化源流论万陆中国风水文化,发端于大约四、五千年前的夏,孕育于商周,成型于秦汉,至魏晋而臻于完备。这就是古代相沿之说:“禹始肇风水地理,公刘相阴阳,周公置二十四局,汉王况利五宅姓,管辂制格盘择弃地。”其实,其萌发流变远比这种轨迹描述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6.
江西诗派出现于北宋中叶,兴盛于十一世纪的后期至十二世纪初,其影响所及远达南宋,以致清末的咸(丰)同(治)时期(十九世纪后半纪)还出现了“宗韩、黄”的“宋诗运动”,可见江西诗派之风韵延历五百年,未被时间“浪淘尽”,是有其一定原因的。这里,姑且撇开其他诸如社会等问题不论,就江西诗派的创作技法而言,亦可略见一斑。 众所周知,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不但题材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而且诗歌体裁本身也渐趋完备与成熟,特别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辈出,培育出一大批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诗才,形成群星璀灿,各种风格争奇斗艳的繁盛局面。尔后,经过宋初梅(尧臣)、欧(阳  相似文献   
7.
“易堂九子”是指清初隐居于翠微峰(今江西宁都县城西北十五华里处)的九位学人,即魏祥、魏禧、魏礼三兄弟及彭士望、丘维屏、林时益、李腾蛟、曾灿、彭任。他们在山上讲《易》论学、论文,并以文会友,结交天下学人文士,几五十年,以“易”名其堂,于是世称“易堂九子”。 易堂九子名世迄今已三百余年。当时他们虽讲“易”论文,但主要仍以文名。他们以其卓越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深深影响后世,被桐城派、阳湖派散文家推崇为渊源。但是,自近代以来,论者一般都以哲学名九子,而对其文学成就则多有忽视,更未将它视作散文流派,这显然是  相似文献   
8.
湘乡派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历史面临根本性转折时期,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它标举桐城“义法”,但实际上却摒弃方、刘、姚的基本观点,而力主“文章与世变相因”(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以“经济致用”(曾国藩在《圣哲画象记》、《致吴南屏书》中均有表述)相号召,不但使濒于“文蔽道丧”、“浅弱不振”(黎庶昌  相似文献   
9.
在《江西社会科学》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地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给了我们热情洋溢的鼓励和殷切的期望,全体编辑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篇幅,现将其中的一部分来信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万陆  杨本建 《学术研究》2012,(9):87-92,160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发展公共技术服务作为推动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但是,如何有效率地提供技术服务,如何解释集群中存在多样化的供给方式,现有的研究没有给出解释。文章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结合集群中的技术服务特征提出,非排他性、质量可测性和资产专用性三个维度是影响技术服务供给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根据这三种产品性质的差异,应分别适于采用不同的供给方式。由于产业升级需要多种类型的技术服务,有效率的技术服务供给方式必然应该是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