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中庸》修养工夫有其人性论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本文从人生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修养方法的合理性加以梳理与探讨,并且指出,就先秦儒家阐释的重心来说,经历了一个由孔子偏重修养工夫到盂荀注重人性探讨的转向,而《中庸》在这种转向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习细平 《理论界》2006,(10):148-149
智俨的全部理论都可以归根于法界缘起论,而其法界缘起论的核心乃是性起说。其性起说对印度佛教中的缘起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智俨的法界缘起论在思维特色上主要体现在圆融性思维、相对性思想和直觉思维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政治上的失势,更重要的是佛教内部的腐败没落,近代中国佛教处于极为严峻的困境之中。为了振兴佛教,佛教界人士纷纷积极探寻和尝试佛教的变革之路。其中,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居士佛教和太虚领导的佛教革命最为瞩目,此二者,体现了正本清源和革故鼎新两大不同的佛教变革路向。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的变革,从佛教弘化的角度,可以概括为弘法主体二元化、弘法理念世间化、弘法方式多样化等三个方面的特色。近代中国佛教变革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为佛教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辩证法的最终归宿乃是提升人生修养,实现自我超越,其途径是通过否定性思维得以展开.从这种意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重新诠释老子的辩证法:其一,超越对立统一思维,消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其二,对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的否定,鄙弃人们汲汲以求的价值追寻与行为准则,构建自然无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其三,"反者道之动"所揭示的相互转化与循环运动原理,其旨归乃是要求人复归其自然真性,从而通达无知无欲、无虑无求、澹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学者们对儒家人性论和修养论的研究,或立足于人性论而以修养工夫加以论证;或简述人性论之后详述修养工夫,而从人性论上论证修养论之成立问题,则所见甚少,好像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不然。我们有必要对此一问题做深入的探讨,才能对儒家的人性论和修养论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从人性论的角度来探讨修养论,主要关涉到三个问题:一是人生修养的必要性;二是人生修养的可能性;三是修养方法的合理性。先秦儒家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开创性时期,从阐释的重心来说,它经历了一个由注重修养论到注重人性论的转变过程。儒家开创者孔子对形而上的人性,所言极少,他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具体的道德实践。而到了孟子和荀子则总是在对人性作一番探讨之后,再对人生修养加以设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