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中国作为消费社会的特征已经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处于体制之内,还是体制之外,都呈现出与以往文学表现截然不同的精神取向与身份特征.他们挣扎、徘徊于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堕落之间,既满怀理想,又屈服于生存的现实需要,浙渐成为欲望的奴隶.相伴而来的是价值失范、道德危机、精神荒芜.他们的文学存在,成为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文学回应.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国作家在价值取向与精神立场上的困惑与迷茫.而文学叙事者如果失去了对人的道德、理想、哲学的形而上思辨与精神观照,放弃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与独立思考,文学也就失去了本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青春"哲学与"第三文明"观均衍生于现代中国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且忧患不断的"五四"时代,是同属于李大钊的两个独特思想命题,体现了他对处于水火之中民族的深切关怀和解决现实深重危机的渴望.前者融现代宇宙观、国家观、人生观、历史观于一体,为李大钊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准备;后者则是李大钊社会政治理想的现实目标和价值述求,并以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为现实指归."青春"哲学与"第三文明"观为李大钊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现实图景.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实现了李大钊思想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飞跃,印证了他最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4.
"季节系列"小说是王蒙对建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际遇、生命历程、历史意义的一次总结。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经过多年的思索、沉淀,完成了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次自我反思。"季节系列"小说对于历史的认知与体认不同于"伤痕"、"反思"文学的既定模式,王蒙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现象的描摹与再现上,而是力求透过现象追问其背后的内在因缘,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因弥合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缝隙而成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又一次面临危机,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而始终坚持精英立场的张炜在几部长篇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物。《家族》与《柏慧》中的"我"始终固守着最后的精神伊甸园,在抗争中坚持的是高蹈的道德理想主义。《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在商海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了不知终点的精神朝圣之旅。这些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他们的存在也昭示着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6.
淤梨华的小说 ,除了描写浙东故乡生活的《梦回清河》 ,以及反映台湾现实生活的《焰》、《母与子》等少数作品之外 ,多数创作属于留学生文学范畴 ,“留学生、留学人、自留人”成为她小说的观照对象。几十年漂泊海外的旅美生涯 ,淤梨华对留学生活与游子人生感同身受 ,她的作品人物往往带有自身的影子。为这“无根的一代”见证 ,淤梨华不仅反映出台湾留学生在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的奋斗与挣扎 ,而且揭示出他们“别人都是有家可归的 ,而我永远是浪迹天涯”的漂泊心态。她的小说贯穿着一条对美国幻灭、对台湾失望、对祖国大陆认同的思想线索 ,…  相似文献   
7.
于沐阳 《晋阳学刊》2008,(5):116-121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两个最重要的诗歌现象;精英意识感召下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取向,第三代诗则以鲜明的世俗关怀指向坚持平民立场与平民叙写;朦胧诗常常将个人化的“小”我附着在具有着政治、历史、文化内容,象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大”我之中,而第三代诗则重在表现个体人的生命体验;朦胧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构建了充满隐喻、象征意义的意象世界,第三代诗则将口语的运用推向了极致;朦胧诗奠定了新时期之初中国文学的基调,第三代诗则彻底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